近日,从位于三江街道的浙江万丰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公司研发团队成功完成关于大型一体化异性薄壁结构柔性去毛刺的改造项目,攻克了在新能源汽车上大型压铸件不规则形状导致的技术难点。在团队中,毕业于浙江科技大学的瞿涛等优秀毕业生也参与了其中模块化编程技术的研发,为技术攻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瞿涛的快速成长,正是我市深化校地合作、构建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的一个生动缩影。2022年,万丰与浙江科技大学签署人才培养基地协议,学校选派20余名优秀学生前来实习,其中10人通过选拔留企工作,瞿涛便是其中之一。如今,他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电气工程师。

  “我们已和浙江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通过岗前集中培训、车间一线实践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快速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万丰锦源人力资源总监董雨金告诉记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产品、技术创新上更需人才支撑。如今,企业每年通过合作高校招引的人才比例超过60%,其中研究生比例占到30%。

  像万丰这样的合作案例正在全市不断涌现。近年来,我市以人才战略重构产业基因,充分发挥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作用,构建起“前端订单培养、中端技术赋能、末端梯队建设”的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将技能人才密度加速转化为产业创新浓度,驱动传统产业蝶变转型、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在位于三江C区的天盛机械有限公司,正读大三的陈盼通过学校推荐来到企业质量部实习,短短两个月时间,让他受益匪浅。“从基层开始,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学到了很多实操知识。”陈盼告诉记者,政府部门为毕业生搭建了快速就业的平台,不仅帮助企业招才,也帮助人才就业。而像陈盼这样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青年人才并非个例。

  作为国内精密钣金制造服务龙头企业,天盛机械自2016年起就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校企合作,随后逐步将技能型人才梯队延伸至大专、本科。

  “通过政府部门搭台,公司与长沙学院、北方民族大学、吉首大学等6所高校深入合作,近两年每年招收约30名大学生实习。”人力资源总监陈健介绍,企业还专门创建“天盛学院”,为新人提供6个月的系统培训,再根据考核结果分配岗位。目前,企业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已从10%提升至20%,人才梯队建设获得显著成效。

  “随着当地产业不断升级,产业链持续延伸完善,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政府部门通过搭建校企对接桥梁,帮助企业与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人才定向培养等合作,有效解决了企业专业人才资源紧缺的瓶颈问题。”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科迪告诉记者,目前,该中心每年对接学校超过50家,通过校园招聘收到简历单年超1000人次。

  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仅限于人才输送。自2019年起,我市就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共建首家校地合作研究院,聚焦厨电产业发展需求,集中攻克降低噪音、油烟净化等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培育数字化转型新工人。截至目前,该研究院已帮助厨电企业引进20余名高层次人才,累计培训产业工人超5000人次。

  以才促产的创新实践遍布全市各产业领域。近年来,我市已建成涵盖厨具厨电、真丝领带、新能源装备等领域的5大校地研究院,通过精准化培育人才、常态化服务企业、协同化技术攻关,打造“平台+人才+产业”的三维协同发展体系,让技术人才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业态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五大研究院累计服务企业500余家次,开展项目合作165余个,破解企业关键领域技术难题146个。

  人才“朋友圈”的持续扩容,直接带动了领带服饰、智能厨电等传统产业迭代升级,也推动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崛起。近三年,我市迭代深化“3+4+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引育比亚迪、海威汽车、亚飞生物等18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近100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十五五’期间,我市将大力实施‘116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进一步强化产业基础,提供更多创业、就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校企合作构建的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