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歧,儿子,你在哪里?爹给你送饭来了。伯歧,儿子,快出来啊!现在没有人会看见,你快出来吃一点,过一会饭菜就凉了。”这是张伯歧父亲呼叫儿子的声音,声音有些苍凉。
天刚蒙蒙亮,凉风习习,老人佝偻着身子,步履蹒跚地在瞻山庙里寻找儿子,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喊着。见到这样的老人,谁都会对他遭遇的不幸产生同情和怜悯。老人已经快七十岁了,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那个年代里,一般的平头百姓要活到这个岁数不容易。用算命瞎子的话说,这是老人自身的命大。老人自己这辈子都是靠租田为生的。他就在租来的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地干了一辈子,直到干得头发变白、眼发花、背脊骨打弯。老人得子很晚,张伯歧是在他49岁这年才生的。这与同龄人比起来是很晚很晚的了。但老年得子毕竟是喜事,老人曾经高兴过很多些日子。可是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就在儿子刚过完三周岁的生日的时候,他妻子一场暴病撒手人寰,离他而去。儿子是他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娘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儿子似地里种的庄稼一样长得出奇的好,个子高高的,身体很强壮。儿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老人心里如喜获丰收那样的满心喜悦。老人想自己当了一辈子种田地的农民,主要是因为没有文化、不识字。他要儿子改变这种没有文化的面貌,不能再这样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在田里干活了。他下决心,花血本要把儿子培植出山不当农民。可是平时听听话话、规规矩矩的儿子,偏偏在这个问题上跟他想的不一样,偏离了他为儿子设计好的轨道。儿子性任侠,不耐枯坐读书,而好习武,后来就只有弃读,潜结少年有志气者为朋友,搏击豪强。今年才十七岁的他就为打抱不平而酿人命,遭到县府里派来的官兵的追杀,只好东躲西藏地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地连家门都不敢进了。
“唉!”老人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叹这口气,除了感慨自己的八字不好,命苦以外,更惦念的是儿子张伯歧这次能不能躲过这一劫。想想儿子,除了不肯读书这点不好之外,那打抱不平有错吗?有什么不对吗?这世道不公,老天菩萨眼睛不生乌珠,看不到那些有钱人是怎样欺侮我们穷人的。为了帮助无钱无势的穷人讨回个公道,那就得有人站出来说说话吧!想想住我家隔壁的邻居张篾匠多可怜。活到四十多岁才讨了个二婚老婆,老婆讨回来五年生了三个小孩,全家老老小小六口人,就靠他做篾匠这点小手艺挣点钱糊日子。那三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又要吃又要穿,他家那日子真是过得一天不如一天,一年不如一年。见到他家那种三天两头揭不开锅盖的惨状,我就总把自己家里有的救济一点给他们。那天儿子发生事情就是这样引起的。
“伯歧,你把我们家做回来的年糕给张篾匠家送五块去。我一直听到他们家的孩子在哭,肯定又是没有吃的了,你快送过去。”
张伯歧听了父亲的吩咐,毫不犹豫地在自己家本来就只有十多块年糕里拿起五块,就往张篾匠家里走。
张伯歧一进张篾匠家的破草屋,见灶上的锅还是凉的,没有东西可以下锅做饭,三个孩子饿得直哭,吵着闹着向妈要吃的。张篾匠的老婆面对年幼不懂事的孩子毫无半点办法,只有自己蹲在一旁独自流泪。
张伯歧说:“篾匠阿婶,快把年糕烧起来给孩子们吃。”
张篾匠老婆:“这叫我怎样感谢你们呢!你们家自己也不富裕,可对我们家总是这么好,经常给这给那的救济我们。”她又招呼三个孩子:“你们别哭了,快跪下,这个大哥是你们的救命恩人,快给大哥磕头!”
张伯歧:“别这样别这样”地说着,又把孩子一个个扶起来,问:“篾匠阿叔呢,他不在家,去哪儿啦?”
张篾匠老婆说:“他一大早就出去了,到石门村那个财主家讨工钱去了。这个财主真是太不讲理,我们给他家做了那么多工,他一分钱也不给。我们已经去他家讨过好几次了……”
正说着,张篾匠垂头丧气、摇摇摆摆地回来了。一进门就“扑通”坐在地上不能动弹了。
张篾匠老婆连忙上去,说:“你一天没吃东西了,又饿又气,人要累垮的。快起来吃点年糕,是大侄子送来的。”
张篾匠嚅动着嘴唇,想要说话而又激动得说不出来。
张伯歧搀扶着张篾匠:“篾匠阿叔,有话慢慢说。”张篾匠就跟张伯歧讲了他去讨工钱的经过。爱打抱不平的张伯歧听了情况,肺都快气炸了,他挺身而出:“篾匠阿叔,我去帮你讨。”
张篾匠用手拉住张伯歧,嗫嚅着:“那财主是有名的地头蛇,有钱有势,你不能去……”
“我一定要去替你讨回工钱。讨回工钱就是讨回公道,我不怕他们有钱有势的!” 张伯歧大声说着,直奔财主家去。
石门村离廿八都村有十几里,张伯歧走得急,只一会儿功夫,身上便热乎乎的了。他解开衣扣,敞开胸怀。
到了财主家门口,张伯歧一脚把门踢开,怒气冲冲地进去。两个管家立刻迎上来:“你是什么人,来干什么?”
张伯歧说:“我是什么人你别问,赶快把你们东家叫出来。”
管家说:“我们东家正在吃饭,不好叫的。”
张伯歧说:“你们不叫,我就自己去。”他说着,一下子冲进财主吃饭的屋里。大声说:“你们自己又吃又喝的,看看这桌子上鸡鸭鱼肉样样都有,可是别人家已经揭不开锅了,快把工钱拿出来去付给人家。”
财主是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已经没有什么精神气了。只是他身边的小老婆浓妆艳抹的,颇具几分姿色。小老头财主眯缝起眼睛把张伯歧看了看,轻蔑地一笑:“这是哪路神仙?敢到我家里口吐狂言。”
张伯歧站着不动,一字一句地说:“我是廿八都村的,来帮张篾匠讨工钱,请你快把钱拿来。”
财主小老婆:“饭前刚刚赶走一位,现在又来了一位。你们存心是来搅我们的饭局,老娘我吃饭都不得安份。管家,这管家都死到哪里去了。管家快来把这人轰出去。”
张伯歧:“快把张篾匠的工钱拿来。否则我是不会出去的。”
小老头财主:“看你的嘴巴还说得很硬。我跟你说实话吧,你还是早点走了好,那个张篾匠自己不就早回去了吗。早点走,你不会吃亏。你还不知道吧,我在县里有做官的人做后台,我的靠山健得很。我还会来怕你这个小毛孩子吗。”
张伯歧斩钉截铁地原句话:“你快把张篾匠的工钱拿来。”
小老头财主神气活现地:“我就是不给,要给早给他本人了,用得着你来。走吧走吧,免得我生气。”
张伯歧大声地:“你工钱付不付?”他说着“嘭”的一拳,重重砸在桌子上,砸得桌上的盘碗筷子都叮呤当啷响。
财主小老婆“呀”的一声尖叫:“有强盗来了,不好了!强盗来砸饭碗了。”
小老头财主气得脖子上的青筋都一下子凸了起来,说:“你不就是从小在瞻山庙里装神弄鬼的那个瞻山小鬼吗?今天是吃错什么药了,敢私闯民宅,到我家里来撒野。快来人呀,拿上跺子、扁担,把他赶出去。”
果然,有两个手拿跺子、扁担的管家向张伯歧打来。
张伯歧一把将扁担夺了过来,厉声说:“你们两个看家狗老实点,站着别动,动了对你们没有什么好处。”
两个管家见张伯歧人很高大,力气又大,心怕张伯歧一扁担打在自己身上,就急急忙忙往后退,抖索着身子躲到门后边去了。
张伯歧将扁担高高举起,朝财主厉声喝道:“快把张篾匠的工钱拿来!不然,我就……”
小老头财主以为自己有靠山,势力大,张伯歧不敢真的打他的,就故意用挑衅的语言来激将:“不然就怎么样啊?你敢真的打吗?我谅你也不敢。”他说着,用手指着头和胸说:“你打啊,打啊,打这里,还是打这里?快滚,以后不许你再进我家的门。”
张伯歧真的被激怒了,他嘴上说着:“你以为我不敢吗?我就打给你看看。”他说着,就一扁担打在财主的后脑勺上。
小老头财主“扑通”一声倒在地上,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就一命呜呼了。
“唉!”老人对儿子的事情作了长长的回忆。回忆完了又是一声叹息:“这事情是明摆着的,不能怪我儿子不听话,只能怪这个社会太黑暗了。”
张伯歧的少年伙伴黄爱世、张金声也来找张伯歧,并且在瞻山庙内碰到了张伯歧的父亲。终于,他们把正躺在瞻山大帝坐骑底下呼呼睡大觉的张伯歧叫醒,一把拉了出来。黄爱世、张金声对张伯歧说了清兵要来抓人的紧急情况,他父亲就非要张伯歧到外面去投亲靠友躲一躲。
张伯歧说:“爹,你怎么又糊涂了,你不想想那个土豪财主的亲戚去县府搬来清兵是来抓我的。如果我跑了,他们抓不到我,就会把气都撒到廿八都村的村民身上,那全村人不都要遭殃了吗?这样,因为我的事情去连累大家,我即使逃跑了,心里也会不安的。所以,我坚决不走!” 张伯歧说完,见他爹还是执意要他逃走的意思,又说:“爹,我刚才说的这点做人的道理,不都是你教给我的吗!”
黄爱世见张伯歧他爹的样子,便帮助张伯歧劝说他爹:“大叔,伯歧是你的儿子,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廿八都村的这十几个小伙子都听张伯歧的,都相信他,称他为魁首。这两年来,伯歧他带领我们练拳、习武,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去搏击官府和地方豪强以扶贫济困,今天因为打抱不平而酿人命,伯歧没有做错,伯歧也不会逃跑的,县府如果派人来抓,我们就一起和他们斗争到底!”
张秀标、张顺根两人又进来报告情况。张伯歧先问他们两人:“你们不是去县城了吗,怎么这么快回来了?情况打听到了没有?”
张秀标说:“情况比我们估计的还要严重。县府的清兵统领刘庆林把清兵都派出来了,由小队长李逢春带队,说是一定把张伯歧缉拿归案。”
张顺根补充说:“他们还说如果嵊县清兵不够,就到新昌去借,据说已经派人去新昌联系了。”
张伯歧爹说:“你们都跑掉,让我一个老头子给他们抓去算了,反正我老了,活不了几年了,死了也无所谓。”
黄爱世说:“大叔你说什么呢,不要怕,我们不会有事的。我想,清兵来到我们村里,他们人生地不熟,根本找不到我们,我们依靠这瞻山庙就能跟他们打一场,看看谁打败谁……”
张金声接上来说:“是啊,难道我们还怕他们吗,我们在这瞻山庙里,瞻山大帝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伯歧被他们抓走,瞻山大帝一显灵倒把他们全弄扒下了……”
“那是那是”,张秀标也抢着说:“这瞻山大帝本来就是和我们一样的廿八都村人,也姓张。那天他正拿着竹铳去山上打柴,忽然看见一只猛虎正要伤害一个正在玩耍的小孩,他把竹铳往地上一插,上去就把那个小孩抱开,老虎生气了,猛扑过来,纵身一跳,正好落在竹铳上,竹铳两头都是尖尖的,从老虎的肚皮里刺了进去。为了纪念这位从虎口里救人的英雄,就在这瞻山庙里给他塑了一尊像,称为瞻山大帝,如今这老虎皮还在。”
大伙朝他手指的地方看去,果然在瞻山大帝身后的椅子背上披着一张黄黑相间斑花虎皮,张秀标还说:“你们可以看看,那虎皮的肚子上还留在当时的竹铳洞哩!”
张顺根又接过话题说:“瞻山大帝,老虎皮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不说也罢。实际上晋朝诗僧白道猷倒确有其人其事的。据说,这白道猷是曾被他的后人白居易誉为东晋十八高僧之首的。他年轻的时候,结芦瞻山之麓,设坛礼佛。他在瞻山上下过围棋的棋盘现在还在。白道猷这个和尚确实有灵气,他在我们瞻山下围棋,把灵气留付给我们,使我们人人都会下围棋,伯歧的围棋下得多好,白道猷这和尚后来去天台国清寺了,就把灵气带到天台,使天台人下围棋也很好,这使人不得不服,我想,有白道猷和尚的灵气在我们这瞻山庙,这廿八都村都不会遭殃的。”
趁着这些人一个个议论,张伯歧没有闲着,他一个人来回走动,不时仰起头看看,似乎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瞻山庙和神位,在遐思。过了一会,他一个人先说开了,他说:“这瞻山庙的背后是素有‘剡西第一山’的瞻山,瞻山庙就是因山得名的。这瞻山庙从南宋建造起已经有八百年历史了。这庙貌雄伟壮观,庙四周林木葳莛,绿荫掩映。这庙就一座殿堂,殿堂一字儿排开,五大开间门面,房高三丈九尺,画栋雕梁,宽敞明亮;粉墙红瓦,飞檐翘角,气度非凡。每逢晨昏,或遇云蒸霞蔚、瑞气盈蕴之时,或山岚隐现,白云飘忽之际,这里就是仙山佛阁,琼楼玉宇。这么好的地方,这古人留下的宝贵财产怎么能够毁在我的手里呢!这次清兵来抓我,不仅对每个村民不能受到伤害,而且对这瞻山庙也不能受到伤害。决不能让古人留下的宝贵财产毁在我的手里。如果万一受到伤害了,那也是我张伯歧引起的,有朝一日,我张伯歧有出头一日,我一定把它修缮好。”
黄爱世催促道:“伯歧,时间越来越紧,清兵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也要抓紧……”
张伯歧向黄爱世做了个手势:“我心里有数。你们都听我的,照我说的去做。这次清兵倾巢出动是来抓我的。你们呢,都回去,各自都把自己家里人照顾好,免得遭受伤害……”
张金声说:“伯歧,我们都是你的好朋友,我们不帮你谁帮你,我们不离开你。”
张伯歧:“你们都是我好朋友,我记在心里的,不会忘记的。我还是过去说过的原句话,无论现在还是今后,只要我张伯歧得到好处,我就毫无保留地分给大家共享,如果我有什么灾难祸水来临,全由我一个人承担,决不连累你们任何人。”
“那哪行啊!这样怎么可能呢!”大家都不愿意离开。
张伯歧大声地:“照我说的话做,各自分头准备去。”
竺绍康率领平洋党数千人,昼夜兼程赶往崇仁廿八都村。人人精神饱满,个个斗志昂扬,决心要和清兵打一场硬仗、恶仗。
平洋党的大队人马分四路,朝四个方向向廿八都村开进。其规模不能不说是壮大,其气势不能不说是强劲,每个人的求战热情不能不说是空前高涨的……可是首领竺绍康的脑海里正在翻江倒海地想问题。他想,从金庭灵鹅村到崇仁廿八都村,一个在东乡,一个在西乡,少说也有六七十里路,在这个交通还很落后的年代里,光靠两条腿走路,那还不把人走得半死不活的了,说不定,等我们走到那里,不到清兵来打我们的时候,我们自己都已经不行了。再说,这毕竟是第一次跟清兵作战,那清兵手里握的都是洋枪,而我们呢,大部分人还是大刀长矛,我们这样的武器,怎么能与清兵硬拼呢?即使去硬拼,张伯歧不一定能解救,倒是会使我们的人去牺牲更多的性命。竺绍康反复思量,来回比较,到底该怎么办?
这时,竺绍康亲自指挥的一路人马已经进入了县域。因为县城是金庭灵鹅村到崇仁廿八都村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心点,说明他们出来已经走了一半路程了,剩下的还要走这么多路。竺绍康一看到县城,县城里非常的宁静。虽然说清兵去缉拿张伯歧,将要动刀动枪,发生战争,可那是在崇仁廿八都村,跟县城里没有半点关系,县城里该怎么样仍然怎么样,现在是夜里,民众都上床睡觉了,没有任何动静,整座县城安静得很。竺绍康看到这一切,一个非常的念头,突然在他脑子里闪现,他大声发出命令:“队伍停止前进!”
竺绍康这一声“停止前进”的命令,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下面似沸腾的开水纷纷议论开了,虽然声音不大,但是各种说法都有。有的说,为什么突然停止前进了,是不是不去解救张伯歧了。有的说,是不是我们的首领牛大王竺绍康见到清兵也害怕了,临时改变主意,想叫我们往回撤。竺朝鉴听到这些说法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是不愿意听到下面的人说竺绍康不好,可是自己又无法给大家解释,因为他自己也弄不明白,这“停止前进”到底是为了什么,谁知道竺绍康是怎么考虑的。于是竺朝鉴就用换一种说话的方式跑到竺绍康面前说:“到廿八都村才走了一半路,还远着哩,你不是叫我们快马加鞭争取时间的吗,说时间就是生命,要用我们两条腿多走路去救回张伯歧,现在怎么啦,这么停在这半路的县城了呢?”
竺绍康:“我要以另一种方式解救张伯歧。你马上通知各路人马的正副领队,到我这里来开会。”
“是!”竺朝鉴转身就去通知。因为当他听到“另一种方式解救张伯歧”这句话,心里就有底了,所以行动特别迅速。
竺绍康在这临时召开的会上说:“我这做法在兵书上有,叫围魏救赵,或者叫声东击西,反正就是这意思。我们不去廿八都村了,我们就在这里,把四路人马集中在一起,紧紧包围这县城,重点是包围县府大院。造成一种我们要攻打县城,攻打县府大院的样子,这样,这位县太爷就会马上让刘统领把在廿八都村缉拿张伯歧的清兵调回来。救自己,只要清兵一撤回来,那张伯歧不就有救了吗?”
“这个办法好,这个办法是我们不用动手就可以救张伯歧了。”
“这样一来,我们不用走路了,倒是让清兵来回跑,把他们累个半死!”
竺绍康:“只要大家都觉得好就行,我们就这么做。你们回去之后马上集结队伍,迅速合围。包围好之后,要使县太爷不得安宁。还有我宣布一条纪律,不许扰民。队伍在包围过程中,不准随便踩踏老百姓的庄嫁,我们自己都是从农村来的,懂得地里庄稼有多么重要。很快天要亮了,我们决不能伤害老百姓,连老百姓家里的鸡毛都不能动一下,如果有谁在这方面做不好,当场枪毙!大家听清楚了没有?”
“听清楚了!”下面齐声回答。
竺绍康最后说:“立即组织队伍,对县城实施紧密包围。”
在竺绍康率领的平洋党“冲啊!冲啊!”的呼喊声中,第一个被惊醒的是县大队清兵统领刘庆林。刘庆林肥头大耳,胖得像头猪,别人都叫他刘胖子。他在第一时间里,第一个感觉是县城危险了。他是县里的驻军统领,是保卫这县城的,如今平洋党包围了县城,马上就要攻打,说明我没有保卫好,这是我的失责。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上裤子,连裤带都没有扎好,就跑出来,先跑上南桥头的城墙。县城的城墙,始建于东汉建安前,环亘12里,完壁高谍,规模宏伟。本来,主要是用来防御剡溪洪水泛滥入侵的。唐朝的裘甫组织起义军也在城墙上抵抗过官兵。现在的刘统领也把城墙当作保卫县城的第一屏障。所以他首先想到的是上城墙去看一看,以为我有城墙在,我就不怕你们,我把城门一关,你竺绍康的平洋党怎么也打不进来。刘统领爬上城墙一看,令他吓了一跳,平洋党的人都在城墙脚下,城门完全控制在他们手中。刘统领着慌了,当即从城墙上下来,又从百步阶上去,他要到城隍山上去看看,县城周围到底有多少平洋党人。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在城隍山上向远处去,黑压压的全是平洋党的队伍,所有的人都喊着同一个口号,其气势可以一口将我们统统吃掉,顿时吓得他两腿发抖,没有扎好裤带的裤子一下子被抖落下来。他想,我这县城已经成了一座空城,可是我却做不了《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不会唱“空城计”。我不是诸葛亮倒还好说,可是那竺绍康不可能不是司马懿的呀!司马懿能够往回撤兵四十里,而竺绍康分明已经进到我的城里了,这可怎么办呢,我拿什么力量来御解呢?办法只有一个,马上下令把去廿八都村缉拿张伯歧的李逢春调回来。可是这李逢春也是不好调回来的呀!因为他是县长非要派出去的呀,实际上县长也不太同意,是县长他老婆逼着他这样做的呀!要我说,农村里这点打架吵嘴的小事,用得着我们县府派兵吗?就是要派兵,也交给我这个做统领的办就是了,用得着你县长亲自来指手划脚的这个样那个样吗?没办法,既然已经这样了,那我就赶快去报告县长,让他立即下令把李逢春给我调回来,来解救咱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