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治堵集结号
2013年,一场治堵大战在我市全面展开。“堵是民声,治堵是民生。”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听取治堵工作的情况汇报,金志、阮建尧等市领导多次调研、召开会议并强调治堵工作的重要性,市人大、市政协也多次开展调研、视察。但是解决交通治堵问题最难在于,“在很多时候这被认为是一个无解的方程式,车辆越来越多,道路规划不尽合理,市民素质还有待提高,短时间内要改变相当困难。”
一个剡城交通治堵五年规划由此产生:我市将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交通通行条件明显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明显缓解、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而主要指标体现在:提高交通智能化建设水平、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和提高城区平均车速。
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
2013年10月1日,罗小线全线贯通,嵊州一环轮廓基本形成。这一工程的建设,有效地对市区的车辆进行了分流,“从城北去往嵊州西部和东阳义乌地区的车辆都将从罗小线穿过,而不再需要进城。”从长远看,罗小线是嵊州市区一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未来我市交通路网建设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市规划局副局长汤周评价罗小线,“让嵊州的交通布局和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还有一条消息更令人兴奋,“新104国道第七标段路基已经全线贯通。”市交通局局长罗川龙告诉记者,离104国道嵊州段全面建成已为时不远。而随着新104国道第七标段的建成,绝大部分过境车都将从新104国道穿过,从而大大减轻过境车对市区交通的压力。
而从市治堵办获得的信息,2013年我市新建和改造了官河路、五合路、东三路延伸段、南六路、环堤路和城南新区南马路延伸段,共计10.5公里。雅戈尔大道、经环西路、园二路、老104线与官河南路连接线等4条断头路,也被打通。
拥堵点段,是所有驾车者在下班高峰期最不愿意路过的地方。但现实的情况是,有那么多人不得不在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遭遇“两堵”。为改善这种情况,我市根据市区主要道路的交通流量,组织专人对各易堵点段进行现场踏勘,制订了“一路一点一方案”,分期分批开展优化改造,进一步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去年以来,已完成医院路与官河路路口、官河路跨湖桥路面、城东环岛、剡兴路与三江西街交叉口等拥堵点段的改造。
为切实解决停车难问题,2013年,嵊州大桥下和官河路与东前街交叉口(闲置地块)建设了停车场,分别可容纳80辆和38辆小型汽车停放。同时,三江、鹿山、剡湖、浦口四个街道新增停车位各100个,超额完成新增专用停车位目标任务。
另外,甬金高速桥下违法建筑已拆除,规划建设大型货运车辆停车场,目前已着手开展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今年1月5日,在经济开发区上杨村建成的临时停车场已经投入使用。近日,公安交警部门已对双塔路以西、嵊张线和环城南路以北、罗小线以东、北艇路以南范围内违停车辆予以严管严治。一景路、交通局附近等存在多年的货运车辆马路停车现象已全面消失。
公交优化,改变市民出行方式
公交优先是所有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第一选项。
2013年,我市位于江滨东路的首个公交枢纽站建成,不仅方便市民换乘,还可以减轻文化广场的交通压力。市交通局运安科科长俞沛旺说,县级市建公交枢纽站还是新鲜事物,但这是今后公共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据介绍,城东开发区枢纽站将与新客运东站一起建设,建成后不仅对开发区和浦口街道的居民带来便利,整个嵊州东片居民出入市区也会方便很多。目前,这一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中。
2013年我市还开通了三条新的公交线路,另外还对6路公交车进行了线路的调整。28路公交车于年底前开通,这条有一定“快速公交”性质的公交线路,从客运中心至领带园区五路(新医院落成后,将延伸至新医院),很好地连接了城北和城南。而27路公交车则延伸至鹿山街道中碧溪村和甘霖镇施家岙村,城乡公交建设也有了一定的推进。
来自市建设局的消息,我市公共自行车建设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根据实际情况,将设置32个停放点,投放1000辆公共自行车。目前,在不少街头已经能够看到建设中的公共自行车停车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