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管严治,管理水平上台阶
2013年,我市对城区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以车辆、行人闯红灯,机动车违法停车,机动车违反禁令标志违法掉头、左转弯的,非机动车逆向行驶的,行人过路口不走人行横道,残疾人专用车、人力三轮车闯禁行线等为重点整治内容,集中力量,重拳出击,重典治乱。
残疾人专用车清理整治工作一直是治理交通的一个“顽症”。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甚至非残疾人也加入到残疾人车运营行列,造成我市残疾人车数量大增,由残疾人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平均每年发生100余起。
2013年,我市对“残疾人专用车”进行了一场较为彻底的整治,严禁不符合规定的残疾人专用车上路,对符合要求的残疾人专用车进行统一、规范管理。经过整治,残疾人专用车从原先的近3000辆减少至731辆,残疾人专用车驾驶员文明交通意识明显提升,运营行为逐步规范,市区交通拥堵状况得到了明显缓解。
“现在驾车要小心了,你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中可以看到,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然逃不掉的。”不少出租车司机针对路面监察电子化如是说。2013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对全市10个主要路口的交通信号灯进行了改建,对违法监控设备进行了更新,安装了高清的“电子警察”并投入使用。在加强路面巡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城管和公安“天网”视频监控系统全面采集违章信息,并实时短信提醒。依托这些新的科技设备,公安交警等部门对不按交通标志引导行驶、违法倒车、逆向行驶等严重干扰路口通行的交通违法行为开展严查严治,车辆在路口插队拥挤现象明显减少。
宣传开路,提升市民出行素质
在2013年夏天的早晚高峰街头,“红帽子”给市民留下深刻印象。
这群“红帽子”来自我市各机关和志愿者团体,他们在每个早晚高峰的街头指挥交通,劝导闯红灯的行人,制止不文明交通行为和交通陋习,增强了公众文明交通意识。
2013年,《今日嵊州》、嵊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嵊州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均开设专栏,就我市治堵工作进行集中报道。《今日嵊州》专栏“治堵集结号”和市广电总台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推出“寻找城市最堵点”“寻找车位”等新闻行动,在全市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寻找车位”行动,清理了不少长期霸占车位的“僵尸车”,赢得市民好评。
2013年,一场“小手拉大手”活动在市区校园里展开。通过小朋友的小手,去影响到他背后的一个家庭,“当大人在出行过程中有不文明行为的时候,通过小朋友的及时阻止,会起到特别好的效果。”剡山小学一位老师告诉记者,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校门口的交通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
交通治堵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市公安局副局长、市治堵办主任周晓国表示,在今后的征程中困难依然不少,任务依然繁重,我市将进一步贯彻上级决策和部署,乘势而上,攻坚克难,顺民意,解民忧,为“共创共享幸福嵊州”营造良好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