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多一些雪前送炭》,正反比较了“事前预防”与“事后补救”的工作作风,分析了实际效益与显著政绩间该如何取舍,为基层干部今后工作方法与工作作风的改善指明了方向。作为乡镇干部,最能体现责任意识的,不是做一名“指点江山”的领导官员,而是做一名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人员;不仅要在问题出现时能及时补救,更要在困难出现前做好各种准备,真正做到“雪前送炭”。
多跑多听,掌握一手资料。“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重要的哲学常识,在农村工作中最能得到体现。没有实地查看过农村里的危房老宅,就不会真正理解农村住房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亲眼见过年过花甲却还在辛勤劳作的农户,就不会真正了解农村困难家庭的实际需求。然而许多乡镇干部,在需要敲个章或是下发个通知时,才会去村里走一趟;更有甚者,有事也不愿下村。这些服务意识消极的工作态度是不可取的。只有做到多跑、多听、多联系,坚持“雪前送炭”,才能在走访中摸清实情,办好实事。
多学多问,提供优质服务。“非学无以广才”,善于学习是每一位乡镇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理论学习是每一名公务人员的必修科目。只有多学关于农村事宜的相关政策,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如果有群众来咨询信息政策,乡镇干部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即使不是负责领域,也是乡镇干部的失职,因为胸无点墨才导致“无炭可送”。特别是各片驻村干部,不仅需要学习先进理念,更需要了解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不仅需要了解本人工作领域的方针政策与办事流程,更需要掌握民政、计生、农业等符合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信息知识,如此才能成为“上知国家方针下知计生低保”的综合性乡镇人才,才能做到“有炭可送”。
多比多想,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开拓视野,拒绝思维局限、因循守旧,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如果不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乡镇干部在处理计划生育、综治维稳等问题时仍然沿用上世纪乡镇工作中原始、粗暴的方法去办事,就会激化干群矛盾,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每一名乡镇干部都要努力用新理论、新思想、新思维去分析研究农村实际问题。如把办公室向农村“迁移”,减小村镇间的“距离”,给村民带去便利;充分发挥“农民信箱”和民情通的作用,及时为群众带去天气、农产品销售等实用信息。乡镇干部如能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拿出新举措应用于基层工作实际,创新力就能得到进一步增强,送起“炭”来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雪中送炭是应该做的和必须做的,而“雪前送炭”则是值得每个乡镇干部学着做和努力做的。有人说乡镇工作难做,农村干部难当,但乡镇干部只有真正树立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急民之所需、思民之所忧,才能解民之所难。践行“雪前送炭”,虽然有时会出现找到了问题却没有能力去解决的现实难题,但是作为乡镇干部,至少要起到群众与乡镇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那也是一种“雪前送炭”啊! (作者为长乐镇 邵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