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职)业:剃头匠
采访对象:余兴龙
基本情况:余兴龙13岁跟随父亲学理发,后来自己在大屋村开了一家理发店,一做就是50年。小小的店面,忙碌的生意,为村民带去最实惠的“顶上功夫”。
出彩一句话:“很多老主顾,一辈子都喜欢找我来理发。”
当一家家门店光鲜、装潢考究的豪华美发厅出现时,在街头、村边,有的人却只选择一个角落,拿起简单的工具,专心做着默默无闻的剃头匠。余兴龙就是这其中一位。近日,记者见到了正忙碌着的这位剃头匠。
余兴龙的剃头店位于开发区(浦口街道)大屋村。一把椅子、一面镜子、一个洗脸架、一只工具箱,可以说是他的全部行当了,简陋的设施显得相当寒碜。小小的店面里,一位中年男子坐在椅子上,余兴龙一手拿梳子,一手持推子,身体微微后倾,十个手指一边梳一边推,伴随着咔嚓声,碎发纷纷落地;再用剪刀稍微整理,头发就理好了。“头发变短,人也显得神清气爽。”来理发的是隔壁村的村民周小良,20多年来,他一直在余兴龙的理发店理发,之所以“认定”他,不仅因为价格实惠,更主要的是余兴龙手艺精湛。
头发剪好了,但余兴龙的理发程序显然还没完成。放下躺椅,他又开始给周小良修脸刮胡子。沾着肥皂液的小刷子,在下巴处涂抹,余兴龙利索地拿起刮刀,刀锋在脖子处轻快地游走,显得游刃有余。两分钟下来,之前的胡茬被刮得干干净净。周小良摸着下巴,满意地出了店门。由于程序比较“复杂”,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余师傅只能做几单生意,一次收10元。
“别看我这店面小,设备也不那么完善,但不少老主顾几十年来都只找我理发。”余兴龙显得有些得意。已做了50年的理发生意,很多老主顾打少年时就开始找他理发,岁月长久,有些人都当爷爷了,还爱找上门来。
临近中午,送走上午的最后一名顾客,余兴龙擦了把脸,晒着阳光,道出了自己的过去——13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这门手艺,忙忙碌碌中今年已63岁,可以说是剃了半个世纪的头,经历过剃头匠的“风光”日子,也见证了这项老手艺的日渐没落。
“以前最火的时候,这条街摆有10来个剃头摊子。”在余兴龙的记忆中,那时算是剃头匠最风光的时候。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剃头匠渐渐被时髦的发型师所取代,也越来越不受人“待见”,不少人改了行。“只有像我这样年纪的人还在做剃头这事。”余兴龙不无失落地说。
话题又转到手艺传承的事,余兴龙说,没人愿意学这个,自己带过的徒弟也纷纷转行了。不过可以想见,未来的日子,余兴龙还会待在这间小屋里,拿着理发工具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