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说,老年人爱忆旧,常常开口就说“从前”。今年,我已虚龄87岁,也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
上世纪30年代,是抗日战争时期,兵荒马乱,社会动荡,在那风雨飘摇、风云变幻的年代,旧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田野上既无水库,也无渠道,农民靠天吃饭;一把锄头,一头耕牛,就是最高级的农具和动力……一句话,生产力极其低下,亩产仅两三百斤;遇上虫害、旱涝,甚至颗粒无收。
那年月,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老家长乐镇上的农民,自种的萝卜、青菜、芋艿是日常生活中的三大主菜;腌菜、酱、霉豆腐是农家三大咸菜。冬日,腌菜时,家家都腌几大甏,七八口之家,有用五石缸甚至七石缸腌菜的。一年365天,除去逢年过节、迎亲待客,很多人家平时从不购鱼买肉。买肉时,把猪体下端无骨的部位叫“肚下塌”,说一斤生肉煮后只有半斤熟肉,由于熟肉率太低,我的父母是从来不买的。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燎原的革命烈火焚毁了腐朽的旧政权,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国人民,广大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政府兴水利、修水库、建渠道,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家家安居乐业。老家邻居们的生活,已有了很大的改变,糠菜当年粮的凄苦生活已基本绝迹。我儿女们的童年,就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中度过的。
那时,我们夫妻俩都有正当的职业,由于从小过惯了清贫的农家生活,仍然坚持勤俭持家,实行“两干一稀”和节假日改善生活的做法,即早餐吃粥、吃开水泡饭,中晚餐吃饭。平时以“两菜一汤”为原则,节假日则多买点荤腥,多做几只菜。隔上十天半月,总要买点鱼虾海鲜,有时还买点羊肉、牛肉。那时,我们仍按惯例,照旧腌菜,只是盛器已不再用大甏而改变为钵头了。
花落又花开,历史的洪流奔腾向前,进入21世纪,神州大地已发生巨变,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全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长乐镇上的老乡,不少人家有了汽车,有了新楼,祖上留下来的腌菜甏、腌菜缸派上了新用场,有的村子把它们整齐地排列在广场的四周、大道的两侧,种上了果树,栽上了花草,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大河有水,条条小河满。我们一家人,年老的有退休金,年轻的个个有工作,月月有工资,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吃饱穿暖自不用说了。
对饮食,儿子儿媳除了注意营养卫生,已开始提倡绿色无公害、低糖低盐低脂了。烹饪菜肴从以前的重荤轻素转向“荤素兼顾、偏食蔬菜”——不仅吃时鲜,也吃外地产的,节假日甚至特地去采野生的。吃饭时,我常常鼓励孙子孙女,要多吃菜肴,主张当餐吃光,尽量不过餐。儿媳妇也喜欢腌菜,只要遇有雪菜、芥菜、鸡毛菜就动手加工。不过,她腌菜的容器是罐头玻璃瓶。
回顾我家三代人的童年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犹如吃着甘蔗登楼梯,步步高来节节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