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嵊州话 办好百姓事 做好新嵊州人
蔺玉珍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2019年2月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嵊州,成为甘霖镇第三分中心的一名驻村指导员。作为一名新嵊州人,嵊州方言成了她日常工作中最大的“拦路虎”。“学好嵊州话,才能办好百姓事,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嵊州人。”为此,这一年多以来,她认真听、仔细学,终于小有所成。
想方设法学方言
“这句‘真嘎会落忙’翻译成普通话是很忙的意思吗?”7月8日中午,刚吃完午饭的蔺玉珍就拿出手机,开始整理上午走村时的录音,碰到听不懂的方言,她会特意记下来向同事请教。
“现在好多了,70%左右的方言我能听懂,想当初刚来时,是完全听不懂的。”蔺玉珍告诉记者,以前说的都是普通话,但自成为甘霖镇第三分中心的一名驻村指导员后,她每天接触的都是如天书般的嵊州方言。
学嵊州话
长安村是蔺玉珍的联系村,当时她认为,村民平时交流可能会说方言,但开会肯定都说普通话,没想到第一次参加的村两委会议就给了她“当头一棒”,村干部从头到尾讲的都是方言。一场会议下来,她什么都没听懂,只能在会议结束后再向村干部仔细询问内容。
“小蔺从内蒙古来我们这里工作,困难很多,但我看最困难的就是语言问题。”长安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志洪告诉记者,不仅仅是开会,听不懂方言给蔺玉珍平时的工作也带来了很大困扰。在平时走村入户中,由于听不懂方言,村民也不熟悉她,也不愿意和她作过多的交流。“那时候,我觉得我和村民之间仿佛隔着一面无形的墙,看不见也摸不着。”蔺玉珍说,这堵“墙”将她跟村民隔离开来了,也让她感到了深深的挫败感。
为快速学好嵊州方言,蔺玉珍用了各种方法。每一次开会,每一次走村入户,她都会用手机将所有的讲话记录下来,回办公室后再让同事帮忙翻译;她会仔细观察村干部与村民交流时的表情,意会每句话的意思,重点记住方言中独有的词汇;有村民到村委办事、反映情况甚至唠嗑时,她就算一句都听不懂,也会自觉地去听一听。“同事有时还特意跟我讲方言,让我猜意思。”蔺玉珍说,虽然时常闹笑话,但同事们依然不厌其烦地耐心教她学方言。
在实战中学习,效果不错,经过一年多时间,蔺玉珍对嵊州方言已从一无所知到能听懂70%左右。现在,她能用普通话和村民顺利交流,也能在开会时记录好会议内容,“我接下来的目标是在听懂方言的基础上,自己也会讲嵊州话,成为一名真正的新嵊州人。”蔺玉珍充满了信心。
积极帮扶贫困家庭
在基本能听懂方言后,蔺玉珍积极参与到村里各项工作中,为村里困难户提供帮扶,成了她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不能让一个困难户掉队。”近段时间以来,蔺玉珍一直都在走村入户,开展困难户、低保户的排查工作。
连续的阴雨天气,让蔺玉珍又一次想起了长安村田东自然村的一户困难户——89岁的老人陈艮乔。前几天,在田东自然村村干部陈南华的陪同下,蔺玉珍再一次来到陈艮乔家,看到老人家的房顶滴水不漏,她松了一口气。
蔺玉珍告诉记者,陈艮乔年事已高,妻子是聋哑人,又没有子女,以前还能靠务农、做小工为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没有了经济收入。村里为了照顾他,帮他争取了低保户名额。“我记得第一次去陈大伯家,也是一个下雨天,看到他家屋顶的瓦片不少都掉了,房子里放着很多脸盆在接雨水,地面也是坑坑洼洼的,看了很心酸。”看到这一情况后,蔺玉珍与村干部商量,是否可以争取资金,帮助陈艮乔解决住房问题。
在现场收集了照片和相关资料后,蔺玉珍将情况汇报到镇里,并请专业测评公司对房屋质量进行检测,最后陈大伯的房子被评定为C级危房。后来,镇里出资为陈大伯修缮了房屋。“地面重新浇筑,墙面粉刷,屋顶的瓦片全换,陈大伯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了。”陈南华说。
由于年龄关系,陈大伯的听力明显下降,与人交流变得困难,但看着焕然一新的房子,看到蔺玉珍和陈南华的到来,老人乐得合不拢嘴,老人的妻子也一个劲地竖起大拇指给他们点赞。“对我们驻村工作人员来说,你做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群众满不满意,群众满意了,我们工作再累再忙都值得。”蔺玉珍说。
从5月初到6月底,蔺玉珍协助村干部共排查出27名贫困户,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困难。
由于长安村集体经济相对较弱,接下来,蔺玉珍将积极发挥自己年轻干部的优势,与村干部一起商量对策,引进更多项目,让更多百姓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