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书生,鬻书画为生。室徒四壁,而胸藏丘壑,目极云霄。每作丹青,笔含深情,墨蕴雅韵,一皴一染,腕底留风。

濛濛细雨日,独行于青石巷陌。忽逢一姝,着锦衣华服,执素绢油伞,雨中徐行,宛若天仙。见之,心神俱醉,暗慕之情,油然而生。然念己乃布衣寒士,斯情难达,唯将痴念寄诸笔端,绘于绢素。

彼姝外嫁,怅然久之。自知云泥之别,难越天堑,遂将此遇化作心间明月,自励愚志。每思及此,辄提笔作画,以寄相思。奋笔疾书,寒窗不辍,画技日精。冀以笔墨吐胸之志,博世人青眼。

书生勤勉,笔耕不辍。恒以思为驱动,自强不息,未尝溺于颓靡,反以深情笃志,专于经史,精研书画,以求卓越。深知唯己才华出众,方能脱窘,或可另有佳人垂青。

寒暑易节,书生画技日臻化境,名噪乡里。其作风骨清奇,意蕴深远,观者无不击节赞叹。然胸中独有一执伞倩影,朝思暮想,念念不忘。

一日,设摊市井,所作尽为观者争购。待人群散尽,展纸运笔,绘雨中倩影。未觉身后一女,乃昔执伞之姝也。

姝女默立画前,凝视书生之笔。见其运笔如痴,墨痕犹带昔日雨中情也。光阴似箭,画技精进如斯,而痴心不改,中心怦然。虽未通姓名,未交片语,然情深意坚,了然于心。

书生兀自挥毫,浑然不觉。姝女亦未惊动,但观画中为己渐次成形。待搁笔抚卷,欣然自得之际,犹未觉身后倩影也。

姝女见痴态,莞尔而笑。知其情藏肺腑,自知难诉衷肠,终成永憾。今睹运笔如痴,为其夙夜勤学、矢志不渝所动,油然生敬。既悟以艺寄情,将丹青之痴与相思之切,尽付绢素,化作亘古之韵。姝女怀此感念,挟此追忆,自当从容行于尘世之途……
徐淇昉書
時為乙巳年六月廿三日
附录
一、译文:
墨痕寄痴
从前有一个书生,靠卖字画为生。他的家里穷得只剩四面墙壁,但他心中有着深远的志向和作画巧妙的构思,而且目光长远。每次提笔作画时,笔锋都饱含深情,墨色里似藏着雅致的韵味,每一笔勾勒、每一处晕染,手腕转动间都留下独特的风骨。
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他独自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小巷里。忽然遇见一位美丽的女子,身穿华美的锦衣,手执素白的油纸伞,在雨中缓缓而行,好像天仙下凡一样。书生一见她,整个人全都陶醉了,那一瞬间的暗恋之情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但他随即想到自己只是个贫寒的普通人,这种萌生的感情无法去表达的,只能把痴念寄托在自己的笔墨之间,画在绢布上。
后来,那位女子远嫁给了别人,书生感到怅然若失的有很长时间。但他也明白两人身份悬殊,如同云泥之别的隔阂,难以跨越这道天堑,也根本不可能的事,于是把这次邂逅化作心中的明月,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每当想起那个女子,他就提笔作画,用来寄托他的相思之情。他勤奋作画,寒窗苦练,画技日渐精湛。他希望用笔墨书画来抒发胸中志向和情感,赢得大家对他的赏识和看重。
书生就这样勤勉刻苦,日夜不停地作画。他始终以思念为动力,激励自己不要松懈,没有沉溺于无望的暗恋、没有颓废自己的志向,反而用这份深情坚定志向,专心研读经史,精进书画技艺,追求卓越。他深知,只有自己才华出众,才能摆脱各方面的困境,或许还能得到一些人的青睐。
寒来暑往,书生的画技渐渐达到非常熟练的境界,名声也传遍了乡里。他的作品风骨清奇,意境深远,看过的无不拍手称赞。然而,他心中始终藏着那个执伞的倩影,朝思暮想,对那个女子念念不忘。
一天,他又在街市摆摊卖画,所有作品都被围观的人争相购买完了。等到人群散去,他又铺开纸张,像往常一样提笔作画,在描绘雨中的那个他喜欢的女子。但是,他没注意到,此时身后站着一位女子,正是当年执伞的那位佳人。
女子静静地站在画前,凝视着书生的笔锋。见他运笔如痴如醉,墨痕间仍带着当年雨中的情意。时光飞逝,他的画技已是如此精湛,而对她的痴心却丝毫未改,她心中不禁怦然一动。虽然,他们之间从未互通姓名,也未曾交谈过一句话,但他对这份深情与执着,她已了然于心。
书生专注着执笔在画,完全没有察觉到身后竟是他暗恋的女子在看着他作画。女子也没有惊动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画中的自己渐渐成形。等到他搁笔端详画卷,正在为他自己的画感到开心时,仍然没发现身后的她。
女子见他痴迷的样子,不禁微微一笑。她知道他的深情藏在心底,也明白这份感情难以倾诉,终究会成为他永远的遗憾。如今看他运笔如痴,也被他日夜勤学、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打动,心中不由生出对他的敬佩。她也明白,他是以艺术在寄托情感,把作画的执着和相思的深切,全部倾注在笔下绢布上,化作那永恒的艺术韵味。而女子也怀着这份感念,带着这段回忆,继续走在她自己的人生路上……
徐淇昉
写于2025年7月17日
二、文章赏析:
作者徐淇昉的这篇文章,以优雅的文言文叙写,带着文人风骨、克制美学的笔触撰述。通篇没有刻意渲染哀怨,而是以含蓄的留白、内敛的深情和精神的超越,将一场无果的邂逅升华为艺术。书生明知情缘难成,却不颓唐自怜,而是将相思凝练成笔下的千钧之力。
在徐淇昉含蓄又深情的笔下,勾勒出一个以古典文人画境为底色,讲述了一段动人又深刻的情感故事。书生对雨中邂逅的执伞姝女怀着真挚的痴情,却自知现实的身份差距如同云泥,这种慕恋的苦涩恰似“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永恒遗憾。然而他并未沉溺于无望的相思,而是将这份灼热的情愫淬炼成艺术精进的薪火:画案前不熄的灯火,既照亮绢素,也烛照着那颗在贫寒中愈发澄明的心。
书生与女子的关系,构成了传统美学中最动人的“隔景”:她执伞的身影永远定格在雨巷,成为他笔下反复描摹却永不触及的彼岸;而他以丹青为舟,在墨色晕染间完成了一场孤独的精神泅渡。当女子最终静立观画时,对他的执着感到敬佩之时,实则升华为一种生命姿势的映照——他的笔墨风骨是他永恒的理想,他对她的慕恋是他心中的追求!
唉,故事最遗憾之处,是这种执着而成了永恒的缺憾。但最可贵的是,书生将这种可望不可即的倩影化作案头灯火,照见他以孤独为砚、以相思为墨,在绢素上耕耘出自己的天地!
三、作者简介:
徐淇昉
(作者)徐淇昉,男,汉族,1976年6月出生,籍贯为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民国官员徐士达之孙。他的祖父徐士达,不仅政绩显著、清正廉洁,更是文采斐然,博通经籍。徐淇昉继承了他祖父的优良基因和天赋,且自幼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深受其祖母丁梅兰的启蒙与教诲,更得其父亲徐荣生的悉心传授。在其深厚的家族历史背景与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蕴所熏陶之下,徐淇昉继承了家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寄文学之志,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