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禄喜在当村干部之前,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果木大户。100多亩果树和100多亩花木,每年都有不下10万元的纯收入。嵊州形成桃形李这一全国独一无二的果品,最初就是从王禄喜的果树地里挖掘出来的。 上世纪50年代,华堂村从宁波引进了一批杂乱的李树苗。品种很多,但每一种的数目不多,种植在村边的山上。改革开放以后,这批果树也被分到了华堂村民手里。王禄喜也分到了一批,经过他的经营,果木面积越来越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花木种植。没几年他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果木大户,收购商纷纷慕名前来。 “他极有市场眼光,是当时全嵊县最早的果木大户之一,每年收入极为可观。”王禄喜生前好友、原市林业局副局长陈伟阳说。经过多年的观察,王禄喜发现自己果园里有一种村里人叫“桃接李”的品种成熟比一般的李子迟,而且口味特别好。 1988年,陈伟阳作为联系金庭的果木专家来到了王家,王禄喜就竭力向他推荐这个品种。陈伟阳经过实地考察后觉得这种品种极具开发价值,回到局里后马上作了汇报。不久,市林业局决定选一批这种李子送到省农科所评审定名,并在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广这一品种。王禄喜听到这一消息后,向林业局主动请缨,大热天一个人负责从村民那里挨家挨户收购2000斤这个品种的李子,让林业局拿去省里鉴定。 因为这种李子个大口味又好,得到了省里专家的一致好评,又因其形似桃子,味是李子,于是被定名为嵊州桃形李。新闻发布会也开得十分成功。“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平日里十分严肃的他,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陈伟阳说。 从省里回来后,林业局决定开发这个品种。但因为这种李子树的数目有限,而且分散,给林业部门搞试验带来了不少困难。王禄喜知道后,主动把自己的几亩李子让出来,让林业局搞试验。市林业局果木科长吕录营回忆说:“从1990年到1992年,连续三年的时间里,每个星期我都会去老王家,做试验的桃形李都是老王免费提供,不仅在他的园子里搞试验,连吃饭都在他家包下了,林业局果木科的同志把他家当成了办公场地,3年下来他从没怨言,他把开发桃形李当成了自已的分内事。”吕录营回忆说。3年后,桃形李终于开发成功,并通过王禄喜这些苗木种植大户得到了大力推广,嵊州桃形李基地在金庭镇建立,发展到1万多亩基地,这一果品也被评为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随着他当上村干部,自己家种的桃形李收成却一年比一年少,收入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原本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可以安安稳稳过好日子,但他偏偏选择当村干部,一心扑在工作上,抽不出一点时间照顾自已的果园。陈伟阳说,就在他去世前的两天他们一起吃饭时还说起了这事。但王禄喜说:“个人损失了,村里好起来了,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