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剡城古城墙曾是许多“老城关”儿时的天堂,城墙石缝里常常开满了野菊,挂着火红的枸杞子,草丛中有让人扑捉不完的蚱蜢,有长吟不停的蟋蟀。偶一抬头,天上总是有几只风筝在风中舞动。 冷兵器时代结束后,城根儿慢慢地建起很多民居。城墙由西向东延伸,渐渐地没于鳞次栉比的民宅中,民宅一概是灰板条的墙壁,青色的瓦。现在,仍然有不少的居民住在城墙脚下,墙上则被人们用来作了菜地。这菜地,从西边的望仙门断断续续地延伸到东边的城门,从高处望,好像是一道绿色的屏障。 若在几百年前,这城墙上还不是人人都能上去的。那时上面站着戎装的士兵,架着火炮,堆着垒石,是闲人免进的军事重地。一旦发生战事,可是人吼马嘶,死伤无数。
二
说到古城墙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比嵊州建县时间晚了不过几百年。那是公元196年,县长贺齐将县城从江东移到今天的位置,建起了最初的城墙。从此,古城墙便上演了一部长达1800多年的血战史。 这个贺齐很不简单,《三国志·贺齐传》记载,当时有个官吏斯从轻侠为奸,他想依法对其治罪,秘书就劝他了:“斯从是县里的大族,背后有山越部落作靠山,今天治了他的罪,明天草寇便会杀上门来。”贺齐听了反而大怒,当即将斯从斩首。斯从的族人知道后,立即聚众千余人攻打县城。贺齐率领军民打开城门突击,大破之,由此威震山越。可见后来他成为孙权手下的名将并非偶然。 到了唐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赋税越来越多,连盐、茶、酒也要征税,搞得民怨载道。公元 859 年 12 月,出身贫困人家的嵊西人裘甫率领百名农民在象山起义,揭开了推翻唐王朝农民战争的序幕。次年初,攻克剡城,开仓济穷,招募壮士,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几千人。唐军前来镇压,裘甫避其锋芒,诱敌深入,在剡西三溪地段用水淹法全歼唐军。这一仗后,参加起义的人四面云集,达到三万人,分成三十二队,分别由部将负责统领。裘甫在剡县建立“罗平”政权,大量聚集粮草,制造武器。 起义军的攻势如秋风扫落叶,随后攻占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和天台。唐朝廷极为震惊,终于派出一个厉害的角色:前安南(越南古称)节度使王式,他曾经成功地征服过夷族。
|
此时,起义军蓬勃发展,形势非常有利。一天,裘甫与手下的人一起喝酒,部将刘暀叹道:“我们有这么多人马,但还没有长远战略,实在太可惜了!朝廷要派王式来,听说他智勇无敌,没多少天就会到。我们最好迅速夺取绍兴,沿富春江、钱塘江筑垒坚守。集中舟舰后,长驱进取浙西,过江掠取扬州的货财充实实力。回来后,修筑坚固的石头城坚守,安徽、江西肯定会有义军响应。同时,派一万军队从海路南下,袭取福建。这样,国家最富庶的地方尽入囊中。虽然我们的子孙有可能守不住,但我们这一代可以高枕无忧。” 但裘甫无法接受刘暀的雄伟战略,含糊其辞地说:“今天我醉啦,明天再议吧!”刘暀不禁恼火,佯醉而出。(注:作者译自《资治通鉴》) 当时,有个进士王辂在裘甫的军队里,他提出一个更为慎重或者说保守的战略:“刘暀的谋略,是孙权的作为啊!那时他乘天下大乱,因而能据有江东;今天中国还很太平,这个方案不易成功。不如拥众据险自守,陆耕海渔,情况紧急了就逃到海岛上,这是万全之策。”裘甫好像很怕王式,犹豫不决。 其实,裘甫军中不乏战略规划型人才,无论刘暀还是王辂的建议,都有可行之处。只可惜裘甫优柔寡断,又不善于听取他人的谋略,错失了扩张的最好时机。 公元860年4月,王式的军队进驻绍兴,立即分兵两路向东、南方向齐进。起义军连续十九战皆败,形势急转直下。刘暀叹着气对裘甫说:“如果以前听从我的计谋,现在哪里还会这么狼狈?”当时王辂等进士还在军中,享受着衣禄,刘暀把他们全部斩首,骂道:“乱我大计的,就是这条青虫(当时文士喜欢穿青衫)!” 接着,义军又失掉宁海城,在宁海西南损兵万人。王式对部将说:“敌人饥累交迫,必然想逃到海上,一旦到了海上就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抓获。”立即命令精锐部队守住入海口。义军见海路被堵,只好沿天台山、王罕岭向西北方向溃退。 6月,起义军退守剡城。唐军团团围住剡城,但城墙坚不可破,久攻不下。诸将建议王式截断剡溪水源,义军得知后出城与唐军大战,三天之内,足足打了八十三仗!简直比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还要激烈。义军虽然落败,但唐军也疲惫不堪。 王式又不惜起用朝廷龙陂监的牧马,借助吐蕃、回鹘的数百名骑手轮番进攻,裘甫终因寡不敌众,出城受降。王式大概吃够了义军的苦头,马上把刘暀等二十多人腰斩,同时押解裘甫到京城斩首,起义失败了。 这次起义被认为是黄巢起义的先声,但黄巢有更大的野心和霸气,从他早年落第后写菊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可以读出对都城长安的强烈渴望。如果裘甫的魄力再大一些、行事再果断一些,那么起义就会形成更大的气候,这真是性格决定命运。在裘甫起义被镇压之后不到30年,晚唐的第一个独立国家建立于浙江,以罗平为名,而当年裘甫就曾以此为年号。
三
嵊州人的反抗血性到了宋代又得到张扬。公元1120年方腊起义反抗宋王朝的压迫,剡县的仇道人率领农民响应。第二年2月,仇道人的农民军攻克剡城,杀知县,烧官府,开仓济贫,一呼百应,农民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仇道人随后又攻占新昌、上虞,绍兴官吏吓得连夜逃跑。这时,方腊的军队已经攻占了杭州、歙州等六州52个县,震惊朝野。 当时,宋朝正在准备与金人夹攻辽国,看到后院失火,只得暂停对辽作战,派遣童贯率十数万大军南下镇压。1121年4月,方腊被宋江的军队俘获,5月剡县也陷落了,仇道人战死在阵前。 参与镇压仇道人的越州统帅刘韦合,认为剡城多事与“剡字两火一刀,有兵火象”有关,奏请朝廷改剡为嵊。这一战看来打得天昏地暗,连剡县的名称也被改掉了。 1130年,金兵攻取越州(绍兴),下属的各个县城全部溃败,只有嵊县县令宋宗年率众据城坚守,老百姓才没有遭到金兵的蹂躏。因此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得以避难剡县。
四
元朝向来只有向外扩张,没有挨打的份儿,统治者甚至将京城的城墙都拆掉了,各个县城更认为城墙没有多少用处。剡县城墙也逐渐倒塌,仅剩下五个城门。到了元末明初,这个雄睨八方的帝国终于在朱元璋起义军的攻击下垮掉。明朝开国名将、朱元璋的同乡好友汤和在进军浙东时,挖掉剡城城墙的砖石而依山修建卫城,城墙基本被毁。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时有骚扰,因此剡城城墙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修复。公元1555年,知县吴三畏临剡溪跨山筑城,城墙高六米,厚三米,周长近4公里,令人叹为观止。新建的四个城门上都有城楼,名字也很有诗意,东为凝翠楼,南为可远楼,西为长清楼,北为回峰楼。各个方向还有亭和瞭望台,城外有瓮城。这应该是剡城古城墙气势最宏伟的时期,以致倭寇两次进犯,两次都望城怯战而退。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剡城的瓮城。瓮城是在城门外修建的护门小城,为城防的重要一环,可以有效地增加纵深,防止敌人一次就攻占城门。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由此可见,当时的剡城古城墙修得实在很讲究。 但即便是坚固如长城者,也没能挡住游牧民族的马蹄,江山靠守是守不住的。公元1861年,忠王李秀成的太平军一部进军嵊县,五个城楼全部被烧毁。1938年,为了减少日机轰炸目标,便于城内居民疏散,又拆除了北门沿山一带的城墙。
五
现存的古城墙残长已不足千米,高不过三四米,而古时的城墙,范围曾经包罗20年前的老城关。据知情者说,在一次对已倒塌城墙的挖掘中,从地面深挖下去5米,仍然是青灰条石的墙体——我们就不难想像这座高达8米以上的城墙的雄姿!1946年,拆除了南门的瓮城,利用城基建起民房。1959年冬季,因堤防建设需要,拆除东门、襟带门、北门、北门至城隍山约740米。十多年前,又因为建造三江大厦毁去约120米,而更多的则湮灭在悠悠的岁月风雨中。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今浙东诸县皆无城,独剡县有城,犹为完壮。”在嵊州历史上能载入史籍,留存至今的建县2000年之实物见证,惟有古城墙了! 2001年春,由全国人大常委毛昭晰率队的文物专家组慕名来考察古城墙,给予极高的评价。省建设厅高级规划师章淇宏和省文物局的几位专家考察古城墙时,评价说:“剡城古城墙完整度、长度为省内第一!” 幸好,古城墙没有完全淹没于城市建设的浪潮中,其中一段被修复成城市广场的主体景观,屹立在市中心。古今相对,相看不厌。 这道历经沧桑的古城墙啊,写尽了一座城池的血战史,也映射出嵊州人强悍的血性。嵊州人向来刚柔相济,既有越剧水袖般的风雅,又有反抗压迫的“强盗”血统。从裘甫、仇道人到近代的王金发、张伯岐、谢飞麟等辛亥志士,历代都有揭竿而起的热血男儿,“嵊县强盗”因此出了名,可以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
写完此篇,正是中秋之夜。月色很亮,洒满了古城墙的青砖。踏着月光在城墙上悠然漫步的人们,谁还能想像这里原本是守卫城市的一道屏障,曾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是啊,我们没见过城垛边的铁甲戎装,没经历兵临城下时的千钧一发,远古的炮火与烟灰,早已化成了如今的点点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