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进入一条笔直宽畅的水泥路,两旁的樟树在微风里荡漾,一幢幢整齐划一的别墅跃入远眺的眼帘,刻写在一块大石头上的“八郑村”就这样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给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干部。百姓不富,干部不灵。”八郑村的干部深知“有作为才有地位”这一硬道理。
“短短的几年中,八郑村有1500万元的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和生产发展上,群众拥护不拥护我们当干部,原因很简单,就是看我们会不会创业。”在八郑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办公室里,村支书郑锐钧掷地有声的一番话让我们刮目相看。
三界镇八郑村虽是个大村,但村级经济非常薄弱,所有收入只有12万元的承包费。“要村强民富,必须要在发展上创新思路。”八郑村有水田2500亩,是产粮大村,村两委会为此提出:靠田吃饭、靠田致富,是农民根本的出路。
多年来,八郑村两委会十分重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主职干部想方设法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去年2月,总投资1200万元、整理土地3000亩的国家级农业开发项目竣工,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前几年村里还建起了10间粮站……
为使村级经济多条腿发展,八郑村在经过铺路、修路等一系列动作的同时,又于去年5月,在30亩杂地上建起了个私工业小区,目前正在招商引资。
村干部的形象在大量实事工程中日益高大,“群众富不富,关键在干部。百姓不富,干部讲话就不灵。”八郑村干部深知“有作为才有地位”这一硬道理。
创新“八郑规程”,时刻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然就别去占这个位置。
创新才能发展。2006年一项新的“村治模式”,改变了一个村庄的运作模式,“八郑规程”的深入,使这个村庄悄然刮起了“文明新风”。八郑村的变化首先来自环境变化,村干部主动挂帅,家家户户齐上阵,拆除各种乱搭乱建的棚舍,疏通沟道,粉刷墙壁,隔离禽畜……只一个月时间,曾经垃圾成堆、柴草堆积、尘土飞扬的八郑村便一去不复返。
“现在,村里大小事情我们说了算,村里干部办事都得循章程,这叫规规矩矩。”村民们对新的村治模式非常满意,八郑村的村治模式得到了中央部委和省市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八郑规程”还加强了干群关系。2007年9月18日,一场名叫“韦帕”的超强台风突如其来。一夜之间,八郑村1700多亩单季杂交稻受淹。那一晚,李宅段堤坝决堤25米,西干渠决堤15米,为了将损失减少到最低,村干部带领在家的300多位劳动力,背土包、打桩基,52岁的女村主任郑松华,在险情面前毫不退缩,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与其他村干部一起守堤抢险……
村民的创业积极性倍增,外出包田的触角从上海延伸到江苏、安徽等地。
八郑村有1200多人在上海、江苏等地包田,每家每户每年的生产成本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贷款担保成了村民的燃眉之急。村支书郑锐钧、村主任郑松华在自己带头为村民贷款作担保的同时,还要求每一个村干部为村民的贷款提供担保,全力支持村民创业。在近几年中,仅郑锐钧一人便先后为811位村民做信用担保人,贷款金额达3000万元左右。
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村民外出包田的积极性倍增,如今,八郑村的村民外出包田的触角已从上海延伸到江苏、安徽等地,光包田的收入就有上千万元,一幢幢别墅在干群的努力中矗立起来,全村有7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别墅。
付出总有回报。八郑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嵊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绍兴市先进基层党支部,还获得了嵊州市经济强村的称号。面对各种荣誉,八郑村的村干部坦言:每一项荣誉都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我们只有勤奋工作,才能不辜负父老乡亲的重托。
记者点评:干群一条心,门前黄土变黄金。一个村就是一个家,八郑村村民创业创新,将昔日的破村庄治理成为新农村,这一切,与干部们的那份“家长”使命感和责任感有着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