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78年,全国第一间对外来料加工厂——东莞太平手袋厂在东莞成立。20多年来,东莞的GDP以年均20%以上高速增长。到2007年,东莞GDP达3151.01亿元,富可敌省;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经济城市排名中,东莞从第15位跃升为第8位;《2007年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显示,东莞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发展后劲双双领跑广东,位居全省第一。
困惑
近几年,加工贸易产业逐渐陷入困境,珠三角开始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而这类产业的集聚地——东莞,更是外界关注的重点。
东莞的困境可概括为两个“边缘化”。一个“边缘化”指企业大多不具有自主技术,也没有自有品牌,所以在国内产业分工当中被边缘化;另一个“边缘化”是指在整个国际分工当中,产业处于制造业的低端。
两个“边缘化”使东莞产业发展处于“两难”境地。对地方政府来说,继续通过消耗资源来发展已经不可能,因为资源、环境、社会容量以及加工贸易的成本承受能力都已近极限;但要腾笼换鸟,把低端的产业、低附加值的环节转移出去,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手段实现产业的调整和提升也很难,因为这些企业尽管附加价值低,但它是整个产业链条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对整个经济社会稳定,特别是农村的稳定起着很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加工贸易企业来说,继续在东莞生存难度会越来越大;而搬迁到别的地方去又觉得风险更大,比如到越南等地,还有产业配套关系、产业氛围成熟程度等方面的难题。
突破
为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广东省委、省政府把东莞作为新一轮产业转型的试点。东莞市委、市政府也确定了一个5至8年的发展规划,具体分三大思路。
第一,通过推动现有的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加企业创造附加价值的环节,进而带动企业把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转出东莞。这就叫用推动企业转型来带动产业转移。这样,东莞的白领将增加,蓝领则大量减少,城市的人口数量就会下降,人口素质就会提升,产业的升级就会带动城市的升级,这就把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有机结合起来了。
第二,通过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行产业链缺失招商,通过补充产业链的不足,做强东莞的IT产业,做大东莞的产业服务业。这样,东莞的产业结构就会进一步得到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益也会更高。
第三,通过提升城市化水平来引领产业的整体调整升级。东莞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路子,是农村工业化,用学术一点的话来说,叫“非城市化的工业化”,就是把工厂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农民进厂不进城。所以,工业化的结果没有形成城市的集约发展,没有同步推进城市化。因此,东莞的农村工业化尽管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但没有从整体上提升东莞的城市化水平。除中心城区以外,东莞大部地区仍然是一种工业乡村状态,高度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对滞后形成了突出的矛盾。
顺应这几大思路,目前,东莞最后建成的三大开发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虎门港开发区、东部生态园,已经加大了提档升级步伐。这三个分别以高科技、物流和生态产业为目标的开发区,寄托着东莞——这个中国最大工厂群落的产业提升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