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嵊州市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一眼看到的是桌上堆积如山的各式糕点包装盒,随后看到的便是从“山”后面露出来的一张淳朴而又真诚的笑脸,拥有这张笑脸的是一位言语不多的中年汉子——总经理黄樟华。没有客套,握手的时候真诚有力,让人由衷地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与热情。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确实,饮食在中国,不只发挥着“果腹”这一基础功能,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早已把“食”发展成了一种流传千年、令后人自豪、令世人赞誉的文化。
10年前,当黄樟华选择了“众口难调”的食品行业作为事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时,确实令许多人替他捏了一把汗,但血气方刚的黄樟华却坚信:事在人为,一切皆有可能!
潜心打造百姓口中的精品
黄樟华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中6兄妹排行第五。1993年,他从嘉兴大学食品工程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嵊县食品厂工作。因从小练就的吃苦耐劳精神,黄樟华从一个仓库保管员做到了副厂长的位置,这令许多同龄人无限羡慕。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的食品厂仍以计划经济为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逐渐难以为继,终于在1999年那年解散了。
从一个副厂长一下子“沦”为一个下岗职工,这对创业充满无限憧憬的黄樟华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食品厂解散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小县城的月饼市场烽火四起,一些有手艺的师傅自立门户,纷纷拉起自己的旗号:商业食品厂、大毛食品厂、泰和食品厂、双井食品厂……一家家食品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凭着对食品专业知识的透彻了解和一股闯劲,黄樟华也不甘落后,打出了“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的旗号。给公司起名“红太阳”,黄樟华有深刻的含义:做食品、做人要像太阳一样诚信,在规定的时间升起,在规定的时间落山,不差分毫!同时也祝愿所有消费者的日子过得像太阳一样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由于“红太阳”生产的传统月饼口味纯正、质量好,很快赢得了市民的认可。这让黄樟华初尝了创业成功的喜悦。在初战告捷的兴奋之余,黄樟华开始拓展膨化食品和饮料,并不惜30万元的“重金”上了一条果汁生产线,但当时因包装材料不过关,在资金的漩涡里,没让黄樟华喘一口气,饮料生产线便下了马。
那一年,“红太阳”的经营陷入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而那时,省内省外的糕点行业早已群雄纷争。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打造嵊州百姓口中的精品”,这就是出路!进退维谷的黄樟华抱定了这样一个宗旨。
于是,在父母、兄长和姐姐们的支持下,黄樟华靠着10多万元借款再次艰难起步,采购优质的原材料,脚踏实地地制作市民爱吃的传统苏式月饼:夹沙和椒盐月饼。不出意料之外,“红太阳”月饼在剡城逐渐红火起来,没出几年时间,剡城的家家户户几乎都知道了“红太阳”月饼“热一热、更香甜”的好味道。
做食品和做人一样,需要的是地道实在
黄樟华说,他喜欢食品行业,因为“食品”其实就是“实”品,需要的是“实实在在”。他的创业宗旨是,即使是公司蒙受损失,也不能够让消费者受损失。他将这种淳朴和真诚变成了商业发展的催化剂。
去年中秋节,三江街道章村路一位村民打电话来投诉说,她买的“红太阳”月饼其中一筒长了“白毛”。公司马上派出销售人员,带着两筒新鲜的月饼前往村民家中看个究竟。销售人员仔细一看有“白毛”的月饼,看似“红太阳”的外包装上印着的却是另一家月饼企业,而另一筒包装未拆开的才是正宗的“红太阳”月饼。原来,因为“红太阳”的名气大,包装一出来,一些爱打“擦边球”的小厂便争相仿效,由于包装纸印刷得太相似,这位村民在小超市买月饼时,误将放在一起的其他厂家的月饼当作了“红太阳”月饼买来。弄明真相后,这位村民向“红太阳”销售人员连说“对不起”。而销售人员却十分友好地将随身带着的两筒“红太阳”月饼作为礼物送给了那位村民。事后,这事让黄樟华知道了,他不但没有恼火,反而觉得很欣慰。他认为“红太阳”的企业文化到位了,一切是该从顾客心情的角度来换位思考,他深信那位村民以后要吃月饼时,一定会成为“红太阳”的回头客。“红太阳”做的是长久生意。
黄樟华用特有的厚道承载着自己的商道,也正是这种真诚的特质帮助他聚集了人气。何纪华是嵊籍在上海的知名人士,曾在上海戏剧学院任职。去年中秋前,当何老师在家乡报《今日嵊州》上看到“红太阳”那句“享受温暖·品味团圆”的广告语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童年时代记忆中的月饼味道令他难以忘怀。何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电话给黄樟华,说有可能的话,想邮购两筒家乡月饼尝尝。第二天,黄樟华正巧有朋友要出差去上海,就托朋友将五筒热乎乎的月饼送到了何老师的手中,令何老师感动不已。前几天,何老师又汇款至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再次前来邮购令他魂牵梦萦的带着浓浓乡情的“红太阳”月饼。
深究“红太阳”月饼浓浓的香味,黄樟华坦言,除了在制作上传承了嵊州月饼传统的特有风味外,更重要的是把好原料关,特别是夹沙月饼,即使是一粒小小的豇豆也马虎不得。一次,一位原料供应商送来了价值2万元的颗粒黑亮、饱满的豇豆,可是一试做,就发现味道不地道。原来,这批豇豆是外省进来的。而“红太阳”生产的夹沙月饼,其馅子用的豇豆,必须是嵊州本地产的香味才纯正。是将就着做,还是损失2万元重新去本地挨家挨户地采购原料?公司的技术人员来征求黄樟华的意见。黄樟华就一个字:换!用他的话说,做人、做食品讲的就是地道、实在,绝不能将就!
只要不断创新,一切皆有可能
近年来,大批外省市甚至国际品牌的糕点行业巨头进入嵊州,“外地和尚好念经”,这一直是本地市民的心态。黄樟华心里清楚,以口味好、价格实惠取胜的“红太阳”月饼,要发展、要壮大,就必须要创新,否则就难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于是,2003年,黄樟华选择了拓展面包、蛋糕等系列产品。 黄樟华说起创业之初,大有如履薄冰之感。刚开发面包产品时,因对烤箱操作不熟练,第一天,整炉面包被烤得“焦”不忍睹;第二天,面包烤得十分漂亮,但一尝,竟然忘记了加糖;第三天,色、香、味俱佳的面包终于如愿出“炉”,可是拿到早餐店去推销,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做出品牌,顾客根本不认“红太阳”面包的账,一天才销了100多元。
做食品行业最怕的是开发新产品,因为每一个新产品要消费者接受,直至喜欢,这是一个何等漫长的过程!已经有过果汁生产线负面教训的黄樟华,内心焦虑不安:沿着老路仅做传统的季节性月饼,在家门口猴子充大王,还是开发新产品,将月饼拓展成长年性的食品?
经过对市场的多次考察,黄樟华对开发面包、蛋糕及酥饼系列的信心倍增。
“推陈出新,锲而不舍”,黄樟华简洁的办公室墙上,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这幅书法作品了,这句话正是他内心的写照。而在黄樟华的办公桌上,记者见到了几十种各式各样酥饼的样品,包装各异,品牌不一,有厦门的、有广东的、有北京的……市场部的小陈说,“这些大多是黄总专程去考察市场时采购回来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事实如此,只有在充分掌握市场形势的基础上,才有自主创新的发展空间。
2006年,是“红太阳”飞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月饼、面包、蛋糕等三大系列的上百个品种,进入了“三江购物”30多家连锁店,“红太阳”的足迹遍布了宁波、萧山、慈溪、绍兴等城市,在强势品牌林立的“三江购物”超市内,“红太阳”设立了“店中店”,拥有了自己的专柜和面包房。2007年,“红太阳”食品生产和销售形势蒸蒸日上,整洁的生产车间和近十辆厢式保温车的配送部,保证了遍布市内外的500多家营销网点的产品需求;上百名专柜促销员更是竭诚为客户提供着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
后记
在创业的路上,尽管充满了坎坷,但每一次的挫折都没有阻挡黄樟华研发新产品的脚步。确实,很多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的机遇往往眷顾那些能吃苦耐劳和对事业执著的人。黄樟华从零起步,用十年时间在我市的食品行业铸就了一个火红的“太阳”,目前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500万元,在本地占据了惊人的市场份额,成为我市糕点行业首屈一指的规模企业。黄樟华以勤奋和独到的眼光在商海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
“享受温暖,品味团圆。”现在,尽管离中秋节还有近一个月,可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早已蓄势待发,开发出了礼盒装月饼和具有台湾风味的酥饼系列。“红太阳”人以振兴地方传统食品工业为己任,以“立百年大业,创知名品牌”为奋斗目标,正准备大展鸿图。
在创业路上,黄樟华深信:只要不断创新,一切皆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