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茹新村新貌
桂树凉亭孩童,池塘流水人家。浦口街道沈茹新村就这样走入眼帘。
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香樟树叶,在树下的石凳上留下点点斑驳的光影。微风轻轻起,桂花香拂过。46岁的孙芹娟正坐在石凳上飞针走线,石凳边的箱子里,堆满了加工好的领带。
“忙的时候,还要找两个帮手。” 孙芹娟说,10年前,从工厂里拿来外加工业务的,村里也就她一个人,而现在这支队伍已扩大到了六七十人。这支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的“娘子军”,在操持家务之余,每月还有1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贴补家用。
“娘子军”源源不断的业务来源于村庄周边林立的厂房。2002年11月,在沈茹新村周围蛙鸣虫叫的田野上,伴随着隆隆的推土机声,开发区的版图延伸到了这里。关于这块沉寂土地的记忆并不遥远,沈茹新村如今已被包围在一片热闹的厂房之中。6年前这片遍布民房和稻田的土地,如今已集聚了9家企业,其中不乏“浙锻”、“泛亚”等一批“三十强三十优”企业。他们的财富梦想牵引着这个区域的发展方向,甚至改变了村民的生存方式,伴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娘子军”们在家门口过上了小康生活。
工业化的推进,企业的进驻,在这个素以种田为主的村庄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边是民房,一边是企业,刚开始大家不相往来。去年临近年关时,沈茹新村的党支部书记茹剡民召集了企业与部分村民代表,召开了第一次“村企茶话会”。会议在“远亲不如近邻”的友好气氛中达成了默契:村企要良性互动,企业支持村庄搞建设,村庄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这种默契在今年村企和谐发展中得到了落实。
在茹剡民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后的近20年里,沈茹新村的大多数村民都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发生剧变的,也仅仅是近10年的事。“想不到会回来当书记。”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的是,村庄破烂的现状和工业化时代的极不协调。在他的带领下,沈茹新村人提出要把自己居住的环境改造得像城市一样。“品位”,这个在城市才被人提及的词也成了沈茹新村人的诉求,并一本正经地拿到了村两委会上进行讨论。
以城市为参考对象,沈茹新村人提出了“六个化”:住宅靓化、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村庄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他们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生活现代化。近几年来,村里先后投入100多万元,种下了桂花树,装上了路灯,建起了垃圾站,把原来村中的臭水塘改造成了流水潺潺的景观池,把10多亩杂草丛生的垃圾场开垦出来,造起了亭子,建成了公园。
“现在唯一后悔的是,当初不该把我丈夫和女儿的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 孙芹娟的后悔代表了如今相当一部分沈茹新村村民的遗憾:转了户口的沈茹新村人享受不到村里每年每人2000元的福利了。“谁会想得到呢?但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很满足了。”说着说着,孙芹娟忍不住笑了,笑得很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