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武军 摄)
仅仅几天的时间,市新闻传媒中心的一间小屋子,棉衣和毛衣就堆了几十袋。工作人员在整理这些衣物的时候,每每总忍不住发出感慨:这些衣物,哪像旧的,简直就是吸饱了阳光的暖香,刚被女主人从阳台衣架上收下来的。
她说,都是女儿穿过的,不知那边要不要
记者的电话响起来。电话那头是一个陌生女子的声音。她问,你们还要衣服吗?我马上送过来,行不行?
10多分钟后,一位40多岁的女子果然拎着两大袋的衣服,气喘吁吁地站在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部门口。我们迎上去,她把袋子拎了进来。
衣服有毛衣、棉衣两大类,折叠整齐,看起来又时髦又新颖。她一件件拿出来,一件件让我们“检查”,还问,能行吗?她说,女儿年轻、爱美、时尚,老是买新衣服。这些衣服,有几件一次都没穿过,有几件穿了几次,我全拎过来了。你们看看,那边的人能不能穿。她这样上气不接下气地送过来,有点让我们过意不去。
我们叫她坐一下,拍一张照片。她却立即红了脸,连着摆手,像要逃跑的样子。她不肯说出她的名字,也不肯接受采访,说是难为情。
她上星期看到我们在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后,早就整好了衣服。只是,家里一直忙于搞装修,没时间送过来。昨天轮到她休息,她就抽空将衣服送了过来,又担心活动已经结束,所以先打了个咨询电话。
她捐完衣服,如释重负。她说,感谢我们为那边的人做这些琐事、实事。我想,其实,这句话,应该我们对她说。真的,我们感谢这些热心的读者,无论富裕还是平淡,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总能及时地伸出他们的援手。我们也知道,女人指的那边,就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地方。
她说,这张报纸,张贴到小区门口
这位女士刚刚离开,又来一个送衣服的电话。听声音,已不太年轻。半个小时后,我们走下楼去,一位女士已在楼下等我们了。
女士姓喻,早年办过服装厂,有很多积存的夏装,她都齐齐地在家里码好了,单等我们说一声要,她便即刻送过来。这次,喻女士送过来的是一袋毛衣。毛衣都是外孙女和孙女穿过的,新而干净,柔柔软软,十分熨贴。
她说,外孙女和孙女对服饰较讲究,每年都要“辞旧迎新”。那些好好的衣服,被两个女孩子这样随手丢弃,喻女士直喊“心疼”。每次,外孙女和孙女把不想穿的衣服塞进塑料袋准备扔掉,喻女士就赶紧“抢救”下来。将衣服洗净后,放于小阁楼,等积存到一定数量时,喻女士便和先生开车将衣服送了过来。
“每年,我们都会开车把衣服送到新昌一个山区里,那里住着一户瞎眼的人家,一家子,过得挺苦的。我们送过去的时候,顺便给他们留一点钱。”
今年,因为上段时间已去了一趟新昌的那户人家,所以就不打算再去了。看到我们这边开展的“首届爱心读者(网民)节”活动,喻女士就将一些衣服送了过来。
喻女士说,在她们的小区,常常能看到有人扔衣服。那都是七八成新的衣服,她看了觉得可惜,就老是把那些衣服挑出来,放在边上,没多久,就会有外地民工来拿了去。
“有很多人不知道你们在搞活动,我回去后,就把这张报纸,张贴到小区的门口,大家看到了,就一定会将衣服送过来。”喻女士一边说,一边从衣袋里摸出一张报纸,“回去,我就去张贴。”
一个小时后,喻女士又打来电话,说送了两袋羽绒服过来,放在传达室里,麻烦我们去拿一下。
电话一个接一个,衣服一袋又一袋。吕女士开车送来两箱衣服,张女士送来一大袋衣服,不肯留下姓名的女士又送来两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