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禹与剡溪的传说
大禹,相传为远古时代夏后氏部落领袖。姒姓,名文命。禹是鲧之子,颛顼之孙,黄帝玄孙。
大禹受命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功成的壮举,永载于中华民族史册。
大禹治水,最后的毕功之地,就在嵊州的了溪。
了溪,剡溪旧名,正因为大禹治水毕功于此,故有“了溪”此名。
一
在勤政爱民、万众爱戴的尧帝晚年,空前绝后的洪水在世界泛滥。
舜帝摄政后,洪水是愈来愈大。原来这是共工的后代、继任水神共工二世在推波助澜。大水铺天盖地,老百姓有的在大树梢上像鸟儿一样筑巢,有的在山顶洞里像野兽似的穴居,有的干脆在木筏上安家,随着水流东漂西荡。飞禽走兽毒蛇也无处藏身,来和人争抢地盘。衰弱的灾民既要忍受饥饿、疾病和寒冷的折磨,还要随时随地提防毒蛇猛兽的侵害,那悲惨绝望的日子,是从来没有过的可怕。
禹出现了。
虽然在这之前,他的父亲鲧曾用自己的生命替百姓堵塞洪水,但终归壮志未酬身先死。禹接过父亲鲧未竟的事业,开始思考根治洪水的计策。他想,父亲鲧当年主要是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来治水,洪水来袭,垒土筑坝;洪水猛涨,则继续加高堤坝。这种结果形成了水涨堤高,堤高水涨的恶性循环,憋在堤坝内的洪水,好像悬在人们头上的用丝线挂住的千钧利剑,随时会丝绝剑落,夺人性命。这种治水方法看来是不可取的。想来想去,大禹忽然眼前一亮:既然“挡”不是好办法,那么“疏”也许值得一试。
大禹感到要疏导洪水,不知道天下的地形地势是不行的。于是,他带着一批忠诚的助手,经寒历暑,爬山涉水,经历了无数风险,九州大地布满了他们的足迹,终于,大禹察清了地势,探明了河道,知晓了可以用来引导洪水的地势和河道。
大禹治水
二
大禹的妻子是南方涂山地区的一位女子,大禹跟她结婚后只在家待了四天,便忙着离家去治水了。后来涂山女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启。儿子的名字是大禹留下的,因为临行前大禹对妻子说:如果我走后你生了孩子,就取名为启。启,就是启程、启行,是纪念他们婚后数天大禹为了平治洪水就登程上路的意思。
大禹在治水的十三年中,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都没有进去一看。这就是所谓的“三过家门而不入”。
据说,大禹第一次带人修渠路过自己的家门口,他的儿子刚刚出生,正在呱呱啼哭。他多么想进去看看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啊,可是,洪水危急,手头有太多的事等着他办,于是就忍痛转过身,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第二次大禹路过家门,妻子涂山女看到他艰辛憔悴的样子,心疼地要大禹回家休息休息。大禹对她说:不行啊,救人要紧,洪水还没有治平,你没看到被洪水围困在高地、山顶的那些人,时刻都会被水淹死吗?妻子说:那么,你就只留半天行吗?你看,你的衣服也该补一补,草鞋也该换一双了!大禹没有答应,只是充满歉意地说:洪水势大,我留不下来啊!大禹安慰了妻子几句,接过孩子亲了亲,便又领着治水大军前行了。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被已经十多岁了的儿子启首先看见。儿子使劲把父亲往家里拉,边拉边叫他母亲来接父亲。大禹深情地摸摸儿子的头,叫儿子告诉母亲,治水的大业完成,一定回来陪伴他们。说完,又匆匆地离开了。
大禹为民造福、无私奉献,殚精竭虑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传遍了各地,也让追随他治水的民众无比感动,更加齐心协力地劳作。
整整十三年过去,大禹终于疏通了河道,治理了湖泊,洪水按部就班由高处流入低处,从湖里流到江河,最后汇入大海。一片片土地露出水面,百姓又重新回到陆地生活,修房建屋,种植庄稼,养牛牧羊,过上了久违的安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