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禹治水的最后一站,就在嵊州。
至今,从流布嵊州的若干地名、遗迹以及众多的传说故事中,可以想像当年这位治水英雄在此地的辛劳身影。
宋朝状元王十朋曾写过一首《余粮山》(又称《了溪》)诗,指出了大禹治水的“始”与“终”:
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
余粮散幽谷,归去锡元圭。
据南宋嘉泰《会稽志》云:“了溪在(嵊)县东北一十五里,源出了山,合县南溪流入于剡溪。旧经云禹凿了溪,人方宅土。”宝庆《会稽续志》云:“剡溪古谓之了溪。图志谓禹治水至此毕矣。”
传说久远时代,剡溪仙岩段西面的嶀山和东面的嵊山峰岭相连,剡中盆地是一个大湖。大禹到来,观察地理形势之后,便率民众劈开嶀嵊二山,开凿了溪,将剡中湖水导入大海。今清风大桥到嶀浦的剡溪两岸,河道狭窄,峭岩壁立,据说就是大禹治水时凿开的遗迹。昔时的盆地湖水,正因为“禹凿了溪”,有了大禹的治水之功,剡中于是变成沃野一片,“人方宅土”,人们从此耕作繁衍,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传说大禹治理了溪时的驻地,在今三界镇嶀浦东南的车骑山。车骑山峰顶拔地鹤立,远远望去,酷似一只覆置的铁锅,当地人说是大禹兴炊的大锅石化而成,故此山旧名甑山;又说大禹在峰顶上插旗指挥,百姓又俗称插旗峰。峰北峭壁百丈,壁顶有一小径,用足猛蹬,会发出訇然之声,这便是大禹留下的鼓声,人们称之为响石岭。山南岭上有一个黄土山包,传说是大禹居住的地方,故名禹山,山上曾筑有禹亭,今为禹山茶场。禹山南有一座二三十米的岩壁,壁的上端有一个黑乎乎的大洞,人无路可入,只容猴子进出,故名狒狲洞,至今不知里面有多大多深,传说是大禹藏治水秘诀的地方。山西有一个小山岙,据传是大湖岸边的一个船码头,大禹当年便是在这里登岸。此处山岙甚奇,大雪天,别地白雪皑皑,唯此地热,白雪落下即化,传说是大禹冶制治水器具时留下的余热仍在起作用。唐朝时,在这里建有一座宝积寺,香火很旺,惜今已毁。
禹余粮
四
嵊州出产的奇石“禹余粮”,也是大禹治水毕功了溪的佐证。
南朝梁代任昉在《述异记》中载:“今药中有禹余粮者,世传昔禹治水,弃其所余粮于江中,生为药也。”宋人高似孙编撰的《剡录》述:“禹治水止于此。山中产药,称禹余粮,盖余食所化。”嘉泰《会稽志》云:“了山……南有余粮岭,其地产禹余粮。”
相传,大禹治水功毕,弃余粮,化为石。石磊磊如拳,碎之,内有赤糁,名禹余粮,或称余粮石,乡人则俗称“石馒头”。
有关禹余粮的具体民间传说,有不同版本。
版本一。当年大禹入剡治水,把妻子涂山女安置在今里坂一带的高山上,垒灶做饭,他自己率领治水队伍去嶀山脚下的清风岭凿山开溪。大禹治水很少回家,涂山女思夫心切。一日清晨,她蒸好馒头,亲自送饭到清风岭。到得岭边,只见一只大猪在使劲撬山。涂山女觉得好奇,往猪屁股上一拍:“畜生,撬什么土!”这一拍,猪受了惊,猛地一拱,岭霍然裂开,洪水奔腾直泻。那猪用力过猛,一冲冲到了山上。看着哗哗的流水,大猪兴奋不已,忘记了化回人身。涂山女寻不见丈夫,只看见大猪在山顶上手舞足蹈。她吆喝几声,想把猪驱走。谁知那大猪见了涂山女,摇身一变,原来是丈夫大禹。妻子吓了一跳,手中竹篮落地,馒头滚落山坡。馒头落地的山,后来就取名了山;这滚落的馒头,就变成了奇石禹余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