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文/裘冬梅 摄/裘渭生 晓林 2009年03月23日17:03:21 |
|
|
从瞻山到张伯岐故居,我们一路数着让这个村子显得不同凡响的名字:帛道猷、张伯岐、喻传海、张茵、张秀民……每一个名字,都彰显着他们自己的个性。
浙东瞻山
(一)
还是从瞻山说起。
瞻山位于崇仁镇廿八都村东。东晋时期,文人雅士相继涌入剡县。金庭有王羲之,逵溪有戴逵,而瞻山则有诗僧帛道猷。
山迢迢,水远远。从祖籍山西到剡县,中间是千山万水。万水千山走遍,帛道猷邂逅“剡西第一山”——瞻山。瞻山的清秀山水一下子击中了帛道猷疲惫的视野。他结庐瞻山,将身心安放在这片青山绿水间。
帛道猷潜心佛学,又喜读孔孟诗书。所以在瞻山的日子里,他像一位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白天临风采药,啸歌山林,晚上研读诗书,领会佛理。日子过得逍遥而惬意。
“连峰数十里,修林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帛道猷喜山乐水,他的行踪常常在瞻山之外。想必,瞻山旁边那连绵起伏的五百个山岗,一定被他一一走遍。
那时的帛道猷有没有脚着“谢公屐”,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当风尘仆仆的帛道猷返回瞻山时,他常常在那条清丽婉转的小溪边,坐下来,从容地洗涤衣巾。
洗涤衣巾的帛道猷也许随口吟了首诗,也许只是满足地舒展了一下筋骨而已。然而,多年以后,那条清溪却因了帛道猷,有了一个朴素的名字“洗涤涧”,而架在涧上的桥,也沾光命名为“涤巾桥”。
帛道猷既是得道高僧,总免不了以讲解佛经为己任。瞻山顶上有座灵峰台,台上有巨石两方,一高一低形似纱帽。据说,其中一方是帛道猷的“礼拜石”,另一方是帛道猷对弈会友的棋盘石。这两块石头,虽呈方形,却没有锋利的棱角,光滑平整得没有脾性,颇合佛家的性情。
后来帛道猷应邀入天台采药而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昔人一去不复还。后人只能遥寄一炷清香,祭拜仙风道骨的帛道猷。人们在他曾经居住过的旧址,构一小祠以祀之,谓之“灵威王”。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乡人姚太师舜明之三子谏议大夫姚宪疏请于朝,诏封“灵辉王”,迁祠于村东,赐额曰“灵辉庙”,后称“瞻山庙”,名震四方。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加建戏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张氏合族又捐资重建。l929年,辛亥革命志士张伯岐出资一万余银元,庙又新建。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