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以“危机·挑战·信心”为主题的第四届“企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刘亭就当前经济形势作了精彩发言。发言共分三部分:研判大势、化危为机、应对之策。以下是发言实录(本文有删节)。
大 势
整个大势是世界经济2009年转入严重的低迷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我跟踪了一下IMF总裁卡恩各种各样的报告,前后有四个数据,去年11月28日的时候,他预测2009年全球的经济增长将从4-5%下降到2.2%,然后表格里这个数据是今年1月份作出的,全球经济增长是0.5%,到2月份调为负0.5%,4月初变成负1.3%,所以整个经济形势,尽管有很多努力在这里支撑着,但是也不可阻挡经济的一路下滑。
国内的经济困难明显加大,去年年初的时候还是两防,防止经济由过热转向全面的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的上涨转为全面的通货膨胀,一句话就是我们的速度太快了,温度太高了,需要刹车、降温、减速。而到年中7月份的时候,一看苗头不对,所以中央加开了一次经济工作会议,在那次会议上宏观调控适度转向,由两防转为一保一控,保经济增长控物价上涨。然而到了11月底12月初已经悄然改为保增长,当然这个保增长的途径是要扩大内需。外需指望不上了,在扩大内需的过程当中要防止出现结构性的失衡,所以要跟调结构结合起来。所以这一年经济从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5.5%,到四季度10月份已经出现了负增长,真是大起大落。
在危机的背景下,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保有信心,改革开放30年,浙江经济年均增长13.1%,全国是9%,我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从全国的中游晋升到全国第四位,去年浙江省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人均GDP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是6078美金,比全国3260美金要高出85% 左右。
去年全国经济增长也是9%,浙江增长10.1%,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但是今年一季度全国增长6.1%,我们只增长3.4%,当然和山西负增长8%左右相比,我们还是不错的,也好于上海增长3.1%,但是全国排序是倒数第三位。形势就像有的领导说的,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是这么一个形势。
当然在应对危机的过程当中,我们还是要强调第一位的事情还是要有信心。温总理说信心比货币和黄金更宝贵,现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困难也全球化,现在谁的日子都不好过,你以为美国、英国、日本比我们好过?日本比我们惨,所以这个时候信心一定不能垮。
化危为机
当前主要的机会是两个,一个是转型升级的机遇,这里的转型是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是经济结构的升级,是宏观层面,是综合意义上说的。转型升级当中,最主要是要突破两个依赖,一个是对于出口的依赖,一个是对于制造业的依赖。浙江省现在遇到的麻烦就是因为我们的发展模式对这两个依赖太深,出口的贸易依存度超过了52%,进出口贸易依存度超过72%,这么一个省份,你说要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对于工业的依赖。我们在座主要是制造业领域的企业家。要意识到制造业在浙江省已经没有这么多的发展空间了,在人均GDP6000美元这种背景下,我们制造业工业占比在整个GDP当中占到54%,而服务业只占到40%,实际上是低于规律的表达15-20个百分点,是一种很不正常,也是一种很不健康的产业结构,所以是到改弦易张的时候了,是到另辟蹊径的时候了,我们不能抱残守缺,以为我们司空见惯搞工业,我们就要一辈子搞下去,现在要往服务业领域转。
第二个对外来说,我们是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经济秩序的机遇。因为中国现在确实是“大国”,庞然大物,一个大经济体,但是这个经济体是大而不强,现在GDP总量是全球第三,制造业的规模是第二,政府的外汇储备是第一,这些说句老实话,可以引以为自豪,但是也不要太当回事了,因为按照人均水平计算,我们的指标按世界银行人类发展指数的标准来衡量,都在八九十位,甚至一百位以外,中国还很弱,虽然大,大而不强,还很弱。
就像浙江的经济也是一样,总量在前面第四位,人均水平在全国各省区第一位,撇除三个直辖市,因为我们跟它们确实不一样的,直辖市只有城市经济,而我们省和自治区还包括大量的农村人口,我们只能同水平的比较,但是事实上我们的经济还是很弱。
我们的“弱”主要是体现在结构层次太低,我们的增长方式过于粗放,而在浙江这样一种资源支撑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已经不可持续,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浙江必须要转型。
应对之策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对之策从总体把握上来说,我觉得首先是科学发展不动摇,这不是套话。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山穷水尽了,必须要走入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时候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完全是恰逢其时,完全是对路。所谓科学发展现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个是增长方式过于粗放, 2005年我在公开的出版物上看到,中国创造了2.26万亿美元的GDP,占全世界5%,但是我们耗费了多少资源,煤炭将近40%,水泥将近50%,铁矿石32%,以这样的投入最后换出来5%的产出,你说中国要是几年以后超过日本,十几年以后超过美国,一个地球够不够中国用?不够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严重的依赖外需,中国13亿人口,又处在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当中,居然会长期内需不足,岂非咄咄怪事,这时候还好,党中央英明决策,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方位、深度介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东方不亮西方亮,眼看要碰到屋顶的中国发展又别开生面,赢得了五六年时间的黄金增长。
第三个问题,科学发展要注意不是以物为本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向前跨进的时候,精神文明也要提升。去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是社会信用缺失的典型事件,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赚钱,在业界谁都清楚,因为有一个利益驱动,而且有一个合理的分配机制,所以大家都视而不见,如果我们的经济,我们的企业到最后既不信天地、鬼神,又昧良心,我说这个国家经济一时的繁荣最后是走不远的,现在中国科学发展要重建价值体系。
当然,转型升级是未来,意味着我们原来习以为常、司空见惯都要改正了,这些年来我们形成一套发展经济的思维定势、运行惯性和体制束缚,如果解放思想还是要讲到30年前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就是无的放矢,关键是这十来年我们抓经济的办法,一抓经济就工业兴市,一工业兴市就是招商引资,一招商引资就是负地价,这条路子轻车熟路。以后这条路子走不通了,所以要靠靠转型升级,要练内功。不意识到这种转变,最后是碰壁而归,最实在就是要深化改革。中国的内需不足,说到底就是要深化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要推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要推进农民的转移转化。这里有一个数据,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其中来自于农业的收入是415元,这说明9/10的收入都是来自二三产业,主要是在城镇创造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主体,但是现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像候鸟一样在城乡之间迁徙,限制了他们的购买力,压抑了巨大的内需,所以要解决内需问题,还是要从改革角度做文章,而改革现在就是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
最后讲一个思路,转型升级保发展要有一个动力,从人类发展来说,主要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普遍规律,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三化,就像浙江也是在搞工业化,资源、环境和社会成本太高,难以为继,必须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变成新三化,新型工业化就是高、好、低、少、优,这是党的十六大说的,高是科技含量高,好是经济效益好,低是资源消耗低,少是污染环境少,优是劳动力的优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么一种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我们来说是很紧迫的,因为2020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基本上就中国而言也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怎么样才能够很好地完成,就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