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记者 裘冬梅 实习生 求巧 通讯员 陈唐飞 2009年07月15日20:13:29 |
|
|
时间:1953年4月
核心事件:省劳动模范董大妈赴京出席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
作为嵊州市崇仁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她曾5次赴京参加会议,6次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当年曾红极一时。是什么让一个最基层的劳动妇女,享受到如此“礼遇”?
从应运妹到董大妈
董大妈原名应运妹,家境贫寒,15岁时嫁崇仁淡山木匠董凤铨为妻。后来董凤铨经常在崇仁镇长裘祝馨家做木匠活,所以全家搬了下来,住崇仁镇九十村桂花井旁,因身上有嘴歪、跛脚等残疾,左邻右舍或叫她“凤铨老婆”,或戏称她为“歪嘴婆”、“瘸腿婆”。
解放初期,崇仁镇驻扎了很多山东籍的解放军。有一次,夫妻俩吵嘴,董凤铨一时性起,脱下脚底的球鞋要打老婆,衣衫褴褛的应运妹仓皇出逃,迎面却与解放军同志相遇。
解放军当然容不得妇女同志被欺侮,得知她丈夫姓董,就亲昵地称她为“董大妈”。他们陪董大妈回家后,还狠狠地批评了董凤铨。此后,还隔三差五去看望她,董大妈就这样叫开了。
那时,刚刚成立农会,干部经常号召贫下中农开会,既向他们讲解共产党政策,又发动广大群众开展斗地主活动。出身低微的董大妈一方面上台控诉地主的残酷剥削,另一方面宣传分田分地的好处。在斗地主的过程中,有一个地主曾偷偷地送了一包银元给董大妈,希望她手下留情,董大妈转身将银元送交政府。
解放定海时,政府动员群众大力支援前线:妇女做军鞋,男人参加担架队,青壮年参军。董大妈就瞒着丈夫替20来岁的大儿子报了名,她自己则发动妇女赶做了120双军鞋。
不怕脏不怕累
在上世纪50年代的崇仁镇,倘若向人打听谁是董大妈,人家便会说,喏,那个穿着破旧,走路有点瘸,看见牛粪就蹲下用手捡,捡了就放田地里的先进分子就是。
董大妈通常穿着缀满布丁的对襟衫。天蒙蒙亮,她就睡不着,跛着一条腿悄悄地去田头地坎。她去田头地坎或者是去干点农活,或者是单纯地去走走——早晨乡间的路上,常常有冒着热气的牛粪,很醒目地立在路上。这时的董大妈见了,便如获至宝,毫不犹豫地用双手捧起温热的牛粪,小心地放进身边的农田里。有时,双手捧不过来,她就解下围裙,用围裙把牛粪兜到田里。别人看到后说,董大妈,你这样做太脏了。董大妈却回答,多好的牛粪呀,我脏一点怕什么,回去洗一洗就干净了。
董大妈虽然身有残疾,可是忙田忙地忙妇女工作,从来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即使走在大街上,她也不闲着。人们见得最多的是这样一个镜头:地上躺着一张污垢的废纸,路过的董大妈看见了,就弯下身子,弯下一条瘸腿,从地上捡起纸片,然后,塞进身上的衣袋里,她一边走,一边捡。这些纸片都沾满污秽,可董大妈却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些纸片,董大妈都积攒下来,然后拿去卖掉,卖得的钱攒起来缴党费。
紧跟共产党的脚步
1951年饲养春蚕的时候,董大妈响应党“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号召,办起了养蚕共育室。她把家里的蚕橱蚕匾一股脑儿贡献出来,还掏出20元钱买回蚕种。
共育室在县农技部门的帮助下,采用高温、感光和多回薄饲的方法,一张蚕种产茧30多公斤,每张增加产茧量10多公斤。这个共育室被省评为“模范养蚕共育室”,县内县外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1952年,苏联专家古塞依诺夫和查斯仰克也专程来崇仁镇九十村董大妈共育室考察。
1952年春天,董大妈又办起了全镇第一个农业互助组。互助组成立之初,董大妈当即拿出300多斤谷卖给国家,凑足钱买来耕牛,供互助组成员共同使用。
董大妈一生勤俭持家,节约闹革命。
当年,董大妈家的口粮已经是最低标准的定量了,可是每餐做饭时,她都要从量好的米里抓出一手把,存放在灶边的一个小坛子里。饭吃不饱时,就用别的替代。平时连菜梗菜叶、番薯萝卜的蒂头也从不抛弃。她的孩子开玩笑说,我们现在饭吃不饱,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好了,共产主义社会就可以放开肚皮吃饱饭了。董大妈却教育孩子,无论哪个时候,都要讲节约,勤俭节约有什么不好,一餐省一口,一年就可以省一斗。董大妈把每餐节省下来的一把米,积满了一小坛就卖给国家,又把卖米所得的钱缴纳党费。
董大妈到县里去开会,来回也常常步行,当年从崇仁到县城有15公里的山路,一个腿脚不方便的人来回30公里,其艰难可想而知。那些车费董大妈也省了下来,一笔笔攒起来缴了党费。
后来董大妈省吃俭用,共积下1000多元钱。她一定要把这笔钱捐给国家,经有关部门再三劝阻,此款最终捐助建造崇仁利民桥和新市桥等公益事业。
1953年4月1日,省劳动模范董大妈赴京出席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