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2009年08月05日11:55:04 |
|
|
凌丽在讲述妈妈的故事
我亲爱的妈妈石联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四年了。二十四年前的8月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中午,妈妈躺在复兴医院的病床上要喝冬瓜汤。我急匆匆回到家,汤还未做好,就突然接到了医院的电话,我全身僵在电话机旁,脑中一阵空白……我疯了似的往医院跑,当站在因病魔煎熬而非常瘦小的母亲面前时,我的泪水流满面颊。我急忙打电话给正在工作的父亲凌子风,弟弟凌飞和远在杭州的大姐凌毅……全家人按母亲生前“丧事从简”的遗愿,静静地把由父亲题词、盖着党旗的母亲骨灰盒隆重地放在革命公墓。二十多年来,我每次去扫墓,总会遇一些素不相识的观众用不同方式来悼念他们心目中崇敬的、新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奖的女演员、电影《赵一曼》的扮演者——石联星。
周总理盛赞“星月联华”
1932年,母亲还是个高中生时就从湖北黄梅老家来到苏区瑞金。那时期中央苏区的戏剧运动蓬勃发展,母亲是红色戏剧运动开拓者队伍中的一员。她和李伯钊、刘月华被誉为中央苏区“三大赤色红星”。那时,石联星的名字可响了,每次开文艺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都骑着马去看,苏区的群众和战士们更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形成了苏区文化的高潮。周总理曾对原中央苏区艺术局长赵品三说:“品三哪,咱们红军‘星月联华’,真不得了哇!”战时,母亲和战士们一样,扛着大刀、梭镖参加战斗,空闲时她自编自演话剧给战士们看,还教战士们政治课和文化课。
父亲凌子风曾对电影《赵一曼》小护士的扮演者安琪阿姨说过这样的话:“你们不知道,联星是个老革命,她的第一次婚姻,丈夫是苏区的一个师长,他们结婚时外边房间是她与师长,里屋就是朱老总和康克清。”后来我们才了解到母亲的第一个丈夫叫钟伟剑,1934年随大部队长征走了,母亲因文化工作的需要没有参加长征。没想到,后来在一次战斗中钟师长牺牲了。
有一位名叫中野淳子的日本人写过一本《瑞金时代的戏剧》的书。我记得母亲曾收到过这位日本友人的来信,询问母亲在红军时期的经历。当时我们看了都非常感动,在母亲长达两页的简历中,周恩来、徐特立、童小鹏等竟是见证人,此外还有康克清、李伯剑、赵品三、水华、沙蒙、瞿白音等,正像戏剧表演艺术家梅阡伯伯说的那样:“石大姐是影视界的元老,革命资历最深,在影剧界里这么老资历的现在没有,石大姐是唯一。”
有着与赵一曼相似的经历
原桂林新中国剧社的演员、现北影厂导演李露玲阿姨给我讲过一个非常感人的真实故事,使我对老红军的母亲更加崇敬不已。1941年至1944年在桂林成立了以民间职业剧团面目出现的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剧社,剧社是在周总理的领导和关怀下开展工作的。剧社领导人是杜宣、瞿白音,总顾问是田汉,石联星是最初开创人之一。露玲阿姨回忆说:“当时石大姐的大女儿梅子四五岁,而我的孩子只有一个多月,生活十分艰苦,白天宣传、演出,晚上大家打地铺睡,那时我才20岁,根本不懂怎么带孩子。石大姐对我真好,白天她和大家一样辛苦,晚上孩子一闹,她就抱着我的孩子,一直把孩子哄着了,她自己才休息。就这样她把我的孩子带到了一岁。我们行军时,石大姐想尽办法联系车让孩子们坐上,没有石大姐,我的孩子只有死在路上。石大姐对我的爱,我终身难忘。”正因为母亲有这样的经历,解放后,周总理亲自推荐她来主演“赵一曼”,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阿姨感慨地说:“我听说东影拍《赵一曼》由石联星主演,当时我们都认为就应该由她演。因为,只有她经历了那个时代。”
“虎妞”怀念石大姐
父母在1936年就是南京国立剧专的同学。1945年母亲来到延安鲁艺任教。那时单身汉的父亲早已在延安,老同学相见分外亲切,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叔叔非常风趣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你妈妈从国统区来到延安,高高的个子,穿着旗袍,年轻、帅气又漂亮,一个非常能干,戏演得非常好的女演员真是不可多得。我的老朋友风子(战友们对父亲的爱称)倒好,老往石联星那儿跑,还背着石联星的女儿梅子到处玩。我们看着他们一副革命加爱情的亲热样子,真让我们这些单身汉羡慕不已……1949年,风子拍解放区第一部故事片《中华女儿》,石联星同时拍《赵一曼》,赵一曼的形象被塑造得十分成功。这两部电影双双在1950年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为新中国赢得第一个国际大奖。风子是有名的拼命三郎,石联星为了风子,放弃了自己的演员生涯……”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姐弟三人从童年到成人都是在对父母的思念中度过的。我们比一般孩子更多了解到了与父母分离的痛楚,也更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在家中爸爸总是笑称妈妈是我们家的“政委”。妈妈经常帮爸爸分析形势,确定方向,那时候妈妈给爸爸剪的报就一大摞。斯琴高娃曾深有感触地说:“1981年当凌导演拍《骆驼祥子》确定我演虎妞时,我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后来凌导演和石大姐共同努力把人艺老演员叶子大姐请到家里来,非常生动地讲了老北京的风俗,所以我才有了信心。那个时候,如果凌导演没有石大姐做后盾,老爷子也不会有这样充沛的精神。这是他们夫妻为了电影事业,为了给世人送上最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体现出他们的爱。影片《骆驼祥子》局审通过的当天,老爷子一个人静静地走到电话机旁第一个给石大姐打电话,他当时的表情使我感动至今:‘老伴啊!《骆驼祥子》,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在竣工了,通过啦!’话讲一半老爷子已泪流满面了。”
不要干扰你爸爸再婚
妈妈在临终前对我们姐弟留下过这样的遗嘱:“你爸爸以后如果要结婚,你们要理解他,不要干扰他。”我们懂得妈妈无私的心,为了爸爸晚年幸福,在爸爸再婚后的十四年里,我们只字未公开表示过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在母亲的支持、协助下,他们结婚的40年里,父亲拍出了15部电影,成为全世界电影界关注的中国主流电影的代表人物。母亲在生病的日子里,她还坚持出席了全国第六届政协会议,直到母亲病情垂危,双目失明之际仍鼓起最后一丝力气,断断续续地说:“问党好!感谢同志们对我的关怀!”这就是一个老红军母亲的一生,非常遗憾母亲走得太早,终年才七十岁。
作为石联星的子女,我们深为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不只是为了子女私情,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新中国的摇篮时代,了解为新中国文艺的发展与繁荣而英勇奋斗的老一辈革命文艺战士们。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