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整理 吴锡英 樊含笑 2009年08月05日16:54:13 |
|
|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刘志彪
|
刘志彪: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之一。刘志彪教授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以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主、县城经济为主、劳动密集的消费品工业为主和外向型经济为主是浙江产业集群的五大基本特色,因此,浙江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在于率先推动传统块状经济转向现代产业集群。
观点之一:要加快构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机制
关键在于实施五大战略,即市场结构调整战略:培育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带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投资,把块状经济中的产业链向纵横向延伸和拓展;高级要素投入战略:完善现代生产者服务体系,尤其是公共服务体系;深化集聚集中战略;促进企业向工业园、开发区集聚;树立新型标杆战略:选择培育现代产业集群的示范点。
观点之二:浙江的块状经济,要放在全球产业组织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范围来考察
在全球化过程中,跨国企业在降低成本和战略配置产业的动力驱动下,把其原来完整的价值链活动,分解为不同阶段和环节。通过代工或外包机制,这些分散于全球的价值创造活动,被价值链的协调和组织者(跨国企业)一体化为某个生产网络中,形成了全球价值链。这种新的全球产业组织形式,使商品的不同生产环节由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公司完成。因此,GVC就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从产品概念设计,直到报废的全部生命周期中,所有的创造价值的活动,包括研发—设计—营销分销—对最终用户的服务等。
观点之三:“速度经济”不可能取胜
现实中擅长生产制造的中国OEM企业,与世界市场中的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往往太过遥远,对世界市场很难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要达到“速度经济”的悟性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多了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体系。毕竟许多企业只会OEM,一旦它选择了转型自由品牌的战略,也绝对不是多一个品牌的问题,而是后面的生产者服务体系的支撑的问题。
观点之四:打好基本功才是基本的选择
目前中国企业真正缺乏的是如何将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并且关联起来的能力,从OEM-ODM-OBM,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技术学习和自主研发缺一不可。现在中国企业要做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应该把企业实力做大,把产品质量做上来,把国际口碑做上来,把企业的知名度做上来,企业品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观点之五: 产业升级的重要目标,是要形成自己的设计能力乃至拥有自己的品牌
浙江企业的能力目前仍然局限于生产功能的建设,浙江本土企业在经历了快速的工艺和产品升级后,形成了大规模的整机生产能力,下一步产业升级的重要目标,是要形成自己的设计能力乃至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是当它们开始转向价值链中的设计、品牌、营销功能时,即走功能升级的高端道路时,只有少数企业成功,在品牌和全球营销网络的建设上,只能说是取得了初步的并不稳定的成功。绝大部分以大规模、低成本、低价格取胜。集群内部存在着激烈的、残酷的价格、模仿、人员竞争。走出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是未来中国制造业转换发展方式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观点之六:开放条件下推进产业升级战略的三大核心
有为政府:如规划产业集群,倡导有序竞争,行业协会,鼓励企业衔接GVC与NVC等;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如培育和创造高级要素(职业学校、高级技工等),发展风险资本,创造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生活环境等;扶持本国的跨国公司:如支持企业走出去并购营商网络,集群企业的资产重组形成大买家,政府采购政策的倾斜等。
观点之七:机会可以影响几大要素发生变化
对企业而言,机会可遇不可求,机会大致有: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的作用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其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
观点之八:政府应该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
从事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即使拥有最优秀的公务员,也无从决定应该发展哪项产业,以及如何达到最适当的竞争优势。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的顾客(在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就是从政府采购开始的)。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并不能无中生有,但是可以强化它——浙江省政府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垄断状态。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