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记者 朱莉新 2009年08月14日19:25:27 |
|
|
春色满园关不住
这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但它的创意灵感,却源自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深处;它的创造是物质,更是精神,每一次都带着剡溪两岸独有的人文印记;它的生产经营,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它的产品却总是能轻易征服大众的审美感观……
艺术村里生意忙
8月3日下午,台湾古董商人王树文先生在市艺术村为选购好的根雕精品打包,准备运往台湾。这已经是他今年第5次来到艺术村采购。“我准备在台北开第二家卖场,这次是为了新卖场来选购根雕作品的。”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正在寻找艺术品经营品种的王先生来到艺术村。几乎是在看到嵊州根雕的第一眼,他就决定,在台湾开一家根雕卖场。如今,他已经成为了艺术村的常客,每年都要往返好几趟。
像王先生这样的艺术品经营商,如今在市艺术村几乎每天都有。几年来,嵊州根雕在文化界声誉鹊起的同时,也打开了在艺术品市场上的销售量。尤其是今年,根雕销售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强劲的势头。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主席郑剑夫几乎忙不过来,“真的是供不应求!”这位雕了几十年的大师开始为应付客户发愁。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在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市场空间内抽枝萌叶,日夜生长。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翼,我市民间工艺产业历史悠久,门类繁多,阵容可观。如今,这些延续了千百年的古老行业,从历史的纵深处走来,开始了又一次新的产业起航。
行业内的“隐形冠军”
坐落在甘霖镇工业园区内的市佛光工艺品有限公司,近年来也因为掘到了文化市场的“富矿”而生意繁忙。这是一家专业生产木雕和树脂佛像的企业,总经理张荣江原来是甘霖镇马塘村的一名雕花匠人,上世纪90年代,他办起了家庭作坊专做佛像。佛教文化的兴盛和国学热的回归,为公司市场拓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去年,公司在山东省庆云县金山寺承揽了全部佛像制作和地宫的相关工程,在当地佛教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今年我们与金山寺有了进一步合作,他们建设中的万佛殿和中华民族万姓祖先纪念堂的先祖雕像都由我们来制作,光牌位就要做23000多个,初步估算工程量会超过1000万元。”对于公司的前景,张荣江很乐观。目前“佛光”已经在山东、河北以及辽宁等北方市场站稳了脚跟。这位年轻的企业主的理想,是要做出自己的品牌。而他目前要追赶的目标,是宁波的“宏拓”,这是一家有着400多名员工的国内最大的佛像生产企业。
另一家占据我市民间工艺产业重要地位的,是隔着嵊义线与“佛光”遥遥相望的市吉祥工艺有限公司。作为东南亚最大的木鱼生产企业,吉祥每年要销售数万个木鱼。“全中国的木鱼,大部分是我们做的。业内人都知道,要买木鱼就到嵊州。”老总钱利平引以为豪的就是自己在木鱼制造行业内的话语权。“市场跟着我们走,凡是木鱼在颜色、款式、工艺上的变化,都是我们在领先做,我们的产品,就是人家的样品。”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吉祥去年注册了“博缘”商标,做自己的品牌。做木鱼生意的人,讲起博缘牌,几乎无人不知。
雕刻、泥塑、竹编、紫砂……一个又一个的老行当,在新的时代,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民营剧团与戏服热
而文化产业的另一翼——演艺业,近年来走出的发展壮大之路,更是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上世纪80年代,民营剧团从半农半艺中脱胎,逐渐形成产业雏形。如今,全市共有民营剧团120个,4300余人每年在各地演出36000场,年收入达到5800万元。这些以“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备服务、自带伙食、自定分配”模式经营的民营剧团,在专业剧团延伸不到的农村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们吃苦耐劳,出现在生日、寿年、庙会、乔迁等各种喜庆场合,“一个演员顶数角,一条马鞭当万马”。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看戏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但对于嵊州的民营剧团来说,演戏更是实实在在的增收。如崇仁镇石门村700多人口中有200人以演戏为生,年演出收入在150万元以上。较大的民营剧团如群艺剧团最多的一年演出了632场,年收入超过150多万元……
民营剧团的兴起,还直接带动了另一民间工艺——戏剧服装行业的市场需求。7月中旬,遂昌县文化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带着昆剧《牡丹亭》的光碟,来到黄泽镇渔溪村,找到了戏剧服装制作的老师傅李伯汀,要求定制一批戏服。近年来,像这样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定制戏服的客户不胜枚举,渔溪村戏剧服装企业达到了8家,年产值1000多万元。
春色满园关不住。尽管从规模上来看,文化产业还无法进入全市经济总量支柱名单,但是,在企业群体普遍遭遇外部经济萧条压力的时候,它却以自己的产业特色,越来越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市场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产业本身的生命力,也来自于嵊州艺人们千百年来从未停息的开拓与创造。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