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记者 裘冬梅 2009年08月14日19:43:42 |
|
|
时间:1959年4月
核心事件:一批青年赴宁支援建设
上世纪50年代末的宁夏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部,毗邻内蒙,地广人稀。1958年,党中央决定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同时决定从内地抽调大批知识青年和专业人才支援宁夏。1959年初,我省各地开始动员各行各业的有志青年,到宁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一批援宁青年,坐上了火车
1959年4月28日,我县被批准支援宁夏的青年(也有少部分带上家属的已婚男女)带上统一发放的棉衣、棉被和一袋供旅途作干粮的年糕,坐火车到宁夏。一听说坐火车,大家都很兴奋。当时多数人没有坐过火车,一路上有说有唱到了火车站。可是一看,停在那里的是一列列黑乎乎的闷罐车,大家顿时傻眼了。上车一看,车厢很高,用木板临时隔了两层,上层安排女的,只能坐或躺着,但有小窗,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下层安排男的,可以伸直站着。但上车后,铁门一关,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然而,“塞上江南”的诱惑,还是让援宁青年们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谈天说地。车子很快到了宁夏。塞上江南的景象与青年们想像中的大相径庭。嵊县的援宁青年到达了宁夏的一个边远小城,小城里商店、医院、学校、剧院、机关大院以及居民住房,几乎全是低矮的平房,很难见到有楼层的建筑物。
南方水稻在宁大面积推广
援宁青年到达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行业对口,除少数安排在机关、团体工作外,其余很快分配到工业、商业、文教、卫生等单位。农村来的青年则安置到周边的公社生产队。他们把南方的水稻插秧技术手把手教给当地农民,使其在宁夏得到大面积推广。
当地的环境、生活习惯和南方差异很大。这里冷的时间特别长,气温在零下10—20°C是常事,室外滴水成冰。那些在老家连绒裤都不穿的小青年,到这里只得乖乖地穿上棉衣棉裤,甚至戴上帽子围巾。由于天冷,白天烧炉子,夜里睡炕床。这炕床是用砖砌成的,下面有洞连通着烟囱,能烧火取暖,很暖和,就是夜里像烤饼似的难受。虽然很不习惯,但当时木床极少,自身又没有办法解决,大家只好忍耐。当时还没有自来水,喝、用的水都要到黄河边去拉。一到冬天,黄河结冰,用水更加困难,尤其是女同志生活上碰到的事更多。
青春和汗水留在那遥远的地方
那时,援宁青年绝大部分都是单身青年,几乎全部在集体食堂就餐,每天吃的都是面条、实心包,副食品极少,天天如此。偶尔吃顿米饭、油饼或肉包、糖包算是幸事。一到冬天改做两餐,还间断搭配吃些杂粮,尤其是玉米、荞麦做的窝窝头,他们从未吃过,实在难以下咽。那个年代,人好像特别能吃苦,在这些困难面前,大家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宁静的边远小城随着浙江和全国各地支援者的到来,开始沸腾了。首先是城市基本建设拉开序幕,在空旷的土地上,商场、工厂、剧院、学校、医院等先后破土动工,并很快拔地而起,城市有了雏形。那个年代习惯于搞大会战,一声令下全体出动,基建工地拉土制砖,黄河汛期“虎口夺食”,寒冬季节贮菜运煤……浙江青年洒落了汗水,留下了足迹。
宁夏生活虽然艰苦,但年轻人在一起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和同志间的互相关心照顾,使生活仍然充满色彩。随着时间积累,往日的情感逐渐升华,出现了一对对恋人。他们相亲相爱,结为终身伴侣。其中有来自同一地方的,也有一方是支边青年,另一方是宁夏当地人。爱情是没有界限的。当然,所谓的婚礼,实际上只是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吃点糖果而已。新郎没有婚房,新娘没有嫁妆,只是两个人将自己的生活用品搬到一个宿舍。那些情系宁夏的青年,有的甚至将自己的整个一生交给了宁夏。
嵊县的援宁行动,自1958年4月28日开始,至次年5月共达2038人,随迁家属332人。1961年后大部返县。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