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记者 史华东 裘冬梅 2009年08月18日19:34:24 |
|
|
时间:1960年6月
核心事件:嵊县依靠群众、土法上马办电经验在全省推广
1960年6月,全省小水电建设现场会议在嵊县召开。嵊县依靠群众、土法上马办电经验很快在全省推广。
早在1951年,长乐区石砩村水力碾米厂利用水碓水头安装自制戽斗式水轮机,带动微型发电机发电,供厂内7盏15瓦灯泡照明,这是嵊县第一次利用水力发电。
1956年,太平乡太白水电站、黄泽镇前良水电站建成,为全县农村兴办微型水力发电站开了先河。
1958年,嵊县县委、县政府提出“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土洋结合”的办电方针,积极号召有条件的农村兴办水电站。北山区谷来农机厂马传进等技术工人,率先试制成功木制旋桨式水轮机,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小水电站建设。这年11月,谷来乡城后村在一条灌溉渠道跌坡上,办起一座12匹马力“木轴顶车”水电站,安装10千瓦发电机,利用电能进行制茶、碾米、磨粉和饲料加工,成为北山区最早的“电灯村”。当时,宁波大众报为此作了“木轴顶车灵又巧,省工省钱又省料”的专题报道。
此后,北山区马溪、马村、上显潭、梅溪、雅璜等29个村庄,相继建起29座小水电站,用电力带动碾米机、磨粉机33台、制茶机145台,白天加工粮食、炒制茶叶,晚上照明,改变了山村“加工靠脚碓手臼,点灯靠松明青油”的旧面貌,缓解了农忙季节劳动力紧张的矛盾。
微型水电站给山区农民带来一片光明,办电的实际好处,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办电的积极性。大昆、小昆等山区农村和黄泽、上东等沿溪江两岸的干部群众,纷纷寻找站址、筹资投劳,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建造水电站。1959年下半年,通源乡油罗山自然村采用三支毛竹管,捅穿竹节,当引水管,自制木质水轮机,带动0.75千瓦发电机发电,俗称“毛竹管”电站。全村23户人家,每户一盏25瓦电灯,再加3盏路灯,群众称之为“幸福灯”。
1960年5月,北山区采用自制钢箍松木压力管,建成落差78米、容量100千瓦上东山“松木管”水电站。这是全县第一座高水头水电站。上东山水电站与1959年10月投产的溪下山水电站联合供电,架设输电线路,供谷来乡机关、学校、商店和谷来一村、二村、砩头、城后、田良、黄尖岭下及显潭乡五联等村庄用电,形成了全县第一个小水电网自供区。
到1960年底,全县已建低水头、径流式微型水电站59座,总装机823千瓦。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