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的制约
这是三江街道爱湖头的一个普通院落,挂有一块爱湖工艺品厂的牌子。二楼的三间屋子里,有五六个工人在画京剧脸谱。寥寥数笔,几秒之内,一个比指甲盖大些的泥塑脸谱就完工了。整齐排列在面前的上百个脸谱图案,一笔一划,毫无偏差。厂长徐亚良说,他办这个泥塑厂已经26年了,工人也都是老员工,大多在这里做了十多年。“现在来学这个手艺的人较少,简单点的也要学几个月才能画得像样。”
在黄泽的沙地村,村民邓国正也办有一家竹编厂。他妻子有一手竹编技术,近年来夫妻俩生产各种宾馆酒店用的竹制品,生意很不错。但他们也同样面临人手紧缺的问题。竹编从竹片处理到编织,工序繁多,没几年工夫,掌握不了。年轻人不愿意在学技术上花时间,员工断层问题越来越突出。黄泽镇前良村的另一家竹编厂——大志然竹编厂厂长吕成说,业务一多,附近几家厂就难免互相挖人,造成用工秩序的混乱。
“传统工艺企业要做大的限制很多。”市工艺竹编厂厂长刘长泉表示,产业工人数量不足是制约之一,不提高生产效率,就不可能大规模生产。
对经营人才的渴求
民间传统工艺产业做大做强缺乏的人力资源因素,除了产业工人,还有经营人才。根雕产业近年来是我市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但这一产业同样存在着对经营人才的强烈渴求。根雕大师郑兴国表示,这些年根雕名气大了,但作为创作者,他并不擅长经营,也不是兴趣所在。因此,根雕行业要做大,很需要经营人才的加盟。
“他可以不懂艺术,但他要了解市场,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经营。”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件是,去年,根雕大师吴筱阳应一位企业家的邀请,远赴海南为其进行创作。海南向来多产优质高档木材,这位企业家从事艺术品买卖多年,自己囤积了大量材料。嵊州根雕的表现手法和奇妙构思,让他收藏的优质材料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决定高薪聘请大师,将这些材料创作成艺术品。“我们的文化产业就是缺少这样的企业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国英多次在各个场合这样感慨。
业内人士认为,经营人才的缺乏与大众对文化产业的认知程度低有关。近年来,我市民间资金的投资项目不少,也不乏大项目,但对于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却少人问津。没有人才与资金的注入,文化产业以手工业者为主体的格局无法打破,大的发展就很难形成。没有经营队伍,市场开拓的能力自然相对薄弱。“接的都是二手三手的订单,利润也无法保证。”郑兴国说,黄泽仿古木雕目前拥有企业近百家,但大多为东阳等地加工订单,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不仅利润低,而且很容易因为抢订单而发生价格战。
创意是创富的关键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何做到既不丧失民间艺术的原真品味,又适应现代人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这方面,市吉祥工艺厂老总钱利平最近感触很深。前段日子,他在安徽九华山买到了一个产自韩国的木鱼。这个木鱼是一个小小的挂件,上面刻着一个人形的韩国文字,古色古色,新颖别致。钱利平花13块钱买了一个,小小的木鱼让他很受启发。尽管他的“博缘”牌木鱼基本上占领了国内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市场,但近几年来他越来越感觉市场容量很小,因为产品用途单一。而这个可以大批量机器生产的挂件木鱼,却让他看到了文化产品形成较大产量和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的双重突破口。
“它保留了木鱼的文化元素,但改变了它的功能。我们的产品,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钱利平眼前一亮。这个小小的木鱼挂件,正是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定义的最好诠释:以创意为核心,根据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和组成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产业领域。而对于我市的文化产业来说,也同样需要类似的“灵光一现”,来满足和引导潜在的市场需求。
龙头企业的缺失
龙头企业的缺失,是传统民间工艺产业规模扩张必须要逾越的一大障碍。
我市的民间工艺从业人员大多出身手工业者,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比较浓厚,开拓意识、冒险意识、合作意识都明显不足。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全市数百家传统民间工艺企业,为产品注册商标的只有个别。在规模占到我市文化产业第一的仿古木雕行业,尽管产业形成时间不短,而且在市场上影响力也不小,但也没有一个稍具知名度的牌子,大多数企业都安心于为人作嫁衣的经营状况。而从企业的总体情况看,低、小、散现象比较普遍,全市拥有像样厂房的企业也是少之又少。
从业人员的视野和素质,阻碍了民间工艺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跨越步伐。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与手工作坊类似的传统生产经营结构上。龙头企业往往会对行业水平的提升,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产业链的形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具有领袖能力的企业龙头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市民间工艺行业无论是集聚功能,还是技术水平都处在较低的水平。更为可惜的是,一大批能工巧匠,因为本地没有大企业,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市佛光木雕厂总经理张荣江表示,目前我市在周边东阳、宁波甚至福建从事雕刻的工匠,至少有1000多人。
对政策推动的期待
要破解前面这些问题,内因方面需要行业内部的自我扩张,外因方面则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外部推动。艺术村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功能释放上已经趋于极限,因此,目前业内的另一个共识,是创办一个更大规模的民间工艺产业园,以发挥更强的集聚、规模和辐射功能。这个呼声在黄泽仿古木雕行业尤为强烈。黄泽镇一带目前各种规模的木雕企业近百家,产业基础已经形成,在湖头村,还出现了仿古木雕一条街的雏形。此外,20多年来,黄泽一带民间工艺品收藏也十分丰富。尽早整合文化资源,建成集民间工艺设计创作、销售展示、创意实验、文化休闲以及加工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是我市文化产业进一步集聚提升的迫切要求。
而现实中,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已经受到了发展空间的严重制约。由于没有足够的企业用房,不少企业的生产车间、成品仓库、办公室等都“浓缩”在一起,拥挤不堪;有的只能把原料堆放在露天或者放置在简易工棚里,造成大量损耗;有的则只能把产品送到外面去加工,导致生产管理环节的一些缺陷。如艺术村里的几位根雕大师,因没有相应的场地,现在尚有价值500万元左右的古沉木堆放在野外;嵊州市飞越艺雕厂为满足生产需要,只能向外拓展14个加工点。
“有了像样的仿古木雕一条街,商业也会发展起来,人才也会吸引过来,生意也会做大。”市立忠古旧家具厂厂长陈立忠的想法,也许可以代表大多数不甘现状的企业的共同愿望,而不少企业主对创办产业园的设想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另外,文化产业对政策扶持的期待也十分强烈。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不少专项政策,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民间工艺产业尚须更进一步的政策推动。如何在生产经营、人才培训、资金扶持、技术改造等各方面给予更加有力的扶持,是事关文化产业壮大的关键之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一个产业的壮大,无不伴随着创业和谋划的辛劳付出,但也总会有丰厚回报作补偿。据市文化产业促进会提供的资料,东阳市仅工艺木雕及木雕古建筑装饰业年产值达40亿元;慈溪市天元镇的古旧家具加工产业去年实现产值8亿元。有榜样奔跑在前,我们唯有更加努力开拓进取。文化产业蕴藏的巨大“金矿”,就是我们发力追赶的最好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