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64年6月
核心事件:首批知青落户方口公社姚姆山大队
从1964年6月起,全县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至1977年,共下乡7591人。
1964年6月23日,城关镇首批知识青年前往方口公社姚姆山大队落户。除了姚姆山外,也有落户到方口大队和茶场的,人数共计90人。
那是一个阳光稠密的早晨,几辆老式敞篷车缓缓地从城关驶出。敞篷车上,是一群肩扛被铺、面盆等生活用品的青年,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充满着憧憬和向往,当然也有满怀心事的。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车到达所在的村子已是晌午,村口早已聚满了看热闹的农民。见到这群文质彬彬的青年,几位负责接待的大队干部热情地迎了上来。
姚姆山,这个位于长乐东面的小山村,田少山多地不肥。矮矮的小山坡上,除了中间零星点缀着的几块菜地外,触目所及的便是大片大片的果树。
“如此贫瘠的土地,能承载起自己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吗?”一见到此景,许多青年的心顿时咯噔了一下。然而,当脚步踏在这块土地上时,一个个纤弱的背影都变得挺拔坚强起来。
沉睡着的土地被惊醒了。
这批知青开始了他们的垦荒、种地生涯。开荒,全凭铁锹和那五六斤重的大锄头,双手挥起铁锹把齐大腿深的淤泥筑成田埂,颇费几分力气。种地时,则是在那块黄泥地里,挨个种上罗汉豆、蚕豆、青菜等,从未干过农活的青年,还差点将豆苗当成了草儿锄掉。虽然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吃的是粗粮淡饭,但大伙儿却干得生龙活虎。
晚上的时间便基本与床做伴了,几个人挤在简单的泥墙屋里,睡的是木架床,垫的是草席,日子就一天天晃过去了。偶尔他们也会趁着月色去沟渠里抓鱼,或到田畈里捉泥鳅黄鳝。梨子成熟的时候,干活干累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还会跑到果园里,偷偷摘几个梨子解馋。一位初中毕业就辍学的知青,因为眷恋学业,每天晚上经常就着一盏昏黄的电灯,自学高中课程。据说,这位知青后来在高考恢复时,凭着永不言弃的精神,考上了大学,很是令人欣慰。
1964年11月,方口公社又迎来一批知识青年。至年底,全县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共375人,给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跟第一批知识青年一样,他们在农村的各个角落里挖土,开垦,种植,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了这块土地。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969年1月,全县大批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至1977年,共下乡7591人。后逐步安置就业,至1985年底基本安置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