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64年4月
核心事件:由谢晋执导的《舞台姐妹》到嵊县拍摄
《舞台姐妹》摄制组人员合影 (图片提供:小史)
1964年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著名导演谢晋和《舞台姐妹》编剧王林谷匆匆来到嵊县,下榻于越剧之家。这次,他们是为《舞台姐妹》的开拍作前奏,比如体验越剧的氛围,比如确定外景的地址,又比如台词的修改。当时,丁一负责接待他们。
越剧之家清幽的环境,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凳,枝繁叶茂的香樟树,以及清晨从树缝里撒下来的鸟鸣,总让两位远道来的客人早早地醒来。有时谢晋甚至捧着一把锡制的小酒壶,边踱步边抿老酒边念念有词。有时,谢晋、王林谷和丁一三人就坐在薄寒的凉意里,共同斟酌剧本里的一些台词,其中最经典的要数反映早期越剧艺人艰难生活的“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只要河流水不断,跟着流水走天下”之句。
油菜花开得恣意的时候,谢晋他们又来了。这次,谢芳、上官云珠等一行主要演员都过来了,剧组确定在仙岩镇强口村谢仙君庙拍一场古戏台的戏,在城隍庙拍“邢师傅临终”的重头戏,到谢岩村、清风庙、苍岩、蔡家的金兰桥等地拍摄实景。
剧组所到之处,嵊县乡村为之沸腾。那些听惯了咿呀之声的越剧故乡人,终于能够见识一下电影“到底怎么回事了”。
最热闹的要数仙岩强口村的那出戏。之前,谢导已在强口村物色了几位身强力壮的农民扮演剧中的挑夫,还从嵊县的东前街东后街“猎捕”了“豆腐摊主”、“杂货摊主”、“学生仔”等。一个绰号老牛皋的群众演员就是谢晋从城隍庙前“搜罗”来的,这次,他扮演剧中一个卖杂技的。这让他兴奋不已,他一会跳上戏台,一会又向观望的群众扮个鬼脸,神情里满是藏匿不住的自豪,仿佛自己是一位令人瞩目的大明星。
在强口村扮演挑夫的农民则翻出箱底里的破旧衣服,他们扮成挑箩担箱的脚夫,从谢岩村的崎岖山道蜿蜒而下。镜头在他们面前缓缓滑行,他们努力按照导演的吩咐,丰富脸上的表情——剧中,他们正向大上海进发呢。
在城隍庙拍的“邢师傅临终”那段是《舞台姐妹》的重头戏。一大早,嵊县越剧团的演职员们近水楼台,前去观看。当拍到“邢师傅弥留之际,嘱咐女儿月红与爱徒春花,要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时,在场的剧团演员们个个潸然泪下。
《舞台姐妹》拍摄完毕后,越剧故乡人都伸长脖子等着看电影。可惜,那时的政坛已是风起云涌,没过多久,《舞台姐妹》就被打成“大毒草”。
“文革”后,《舞台姐妹》“劫后余生”,不仅在中国成为广大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作品,而且还以浓郁的民族气息和人生情趣在国际上赢得了应有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