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嵊州专题 | 嵊州论坛 | 外媒看嵊 | 视频在线 | 国际国内 | 政务频道 | 文化频道 | 生活频道 |
综合新闻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国际国内 -- 嵊州专题 -- 视频在线
[论坛注册]  [登录]  
   嵊州新闻网 >> 专题频道 >> 感受千年剡溪
古道西风瘦马——剡溪江畔古道寻踪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文/尹畅晨 2009年08月31日17:56:35 

  古道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官马大路, 另一种是乡间古道,和现在的省道、县道和机耕路的差异相去不远。

  同样是走路,踏在古道上的感觉却大不相同,就如同踩在历史的脊背上,总让人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苍凉感。

  自古以来,因为有着王羲之、戴逵等人的相继归隐剡地,以及本土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瑰丽诗章,剡溪一直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一叶小舟,一辆马车,诗人们借着水路陆路且吟且咏,用才情和诗意将一条条分散在剡溪两岸的古道熏染得璀璨无比。

  时间是一把飞扬的尘土,覆盖了昔日的光芒。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企想用一管细笔去重新勾勒那些被岁月湮没的一串足迹,或是一行诗句,或是一个故事时,才知那些散落在乡间溪畔的古道,大多已扛不住岁月的负荷,黯然终结。而曾经的大路,也已不小心成为被水浸染的山水画,模模糊糊,只留下一团墨迹。   

太平寺

  长乐太平村通往开元的平路上,一条宽不足5米的残存古道静卧着。一场小雨过后,隐约可见泥石路的浅坑里积满了水。一位骑着自行车的壮汉,抹着汗水闲坐在古道边的乡主庙前,打算在这里休息后,翻过充满传奇的西白山前往东阳。

  自古以来,太平是通达金华、衢州、东阳等的要冲之地,人来人往和车轮滚滚之中,逐渐形成了一条畅通东西的官大路。

  因为是古道,给人的感觉总是有点萧条和悲凉。耳边好像响着《走西口》那忧伤的曲调,寒风四起,枯树凋零中,一个满怀心事的汉子一步一回首,慢慢消失在古道的另一端。

  且不顾这些,先去那座屹立于古道旁的太平乡主庙瞧瞧。

  太平乡主庙原为纪念北宋名相王安石而建,又称太平寺。相传因为王安石的政绩和文才深得太平先民敬重,故尊他为乡主,并立庙祭祀。

  一位着手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的积弊现状、主张新法的大政治家,虽然推出的一系列政治措施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剡县,但毕竟与剡县没有明显关连,与太平更是相去甚远,却为何在太平的土地上坐镇一方,供为乡主让人祭祀瞻仰?

  事情还得从早时说起。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与剡县县令丁宝臣(字元珍)交好。受其影响,丁宝臣在任期间,除弊兴利甚众,深受百姓爱戴。王安石曾在《复至曹娥堰寄剡县丁元珍》一诗中写道:“论新讲旧惜未足,落日低徊已催客。”可见两人志趣相投,各怀大志。

  当然,王安石与太平的渊源另有起因。皇祐二年(1050年),解任鄞县知县一职的王安石从官路回江西抚州老家。当粼粼的车马驶过太平村前的这条古道时,精通史书的王安石被西白山别样的景致所吸引。从马车上下来后,他对着满眼的绿色,尽情吸纳着天地精华。目光游移处,便见前面有一个施茶的凉亭,系歇山式建筑,古朴而高雅,上面还书有“远尘亭”三字,颇显几分雅气。

  王安石踏步进去。兴许是旅途劳累,他靠在石条凳上,没过多久便睡着了。睡梦中,他看见许多饥寒交迫的农民围了上来,向他乞讨,王安石便把身边的钱一一分给他们。但围拢的难民已越来越多,王安石的钱已经分完了。没分到钱的难民把王安石按倒,用田里的水灌入他的口中……王安石猛然惊醒,方知是一场大梦。后来,解梦的人告诉他,这是一个吉梦,老百姓用田水灌大肚子,是宰相的前兆,俗话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嘛。

  我们且不去考证这个梦是否真实。20年后,已过不惑之年的王安石在立志革新的宋神宗的入召下,任宰相着手变法立制,推出《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多项法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时间是有重量的。多年以后,一位叫邢达的人在官场屡屡失意后,将这份重量化为一种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择居太平乡沃基庄。因为他敬重前朝宰相王安石政治革新的主张和精进的学术,又因王安石在太平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特举荐王安石为太平乡主。

  从此,那庙,那亭,那古道,连同记忆一起留存了下来。

嶀山古道

 

  汽车在蜿蜒的嶀山山道中盘旋,尽管一路上都是光滑通畅的水泥路,但因为山高路陡,人竟被转得有点眩晕。

  虽然路途艰辛,但与古人们的徒步行走相比,我们的这次文化苦旅分明多了几分惬意和轻松,除了借助先进的交通工具外,更因为我们是顺着古人的足迹一路追随的。而追随本身就因着有一根清新的脉络,使追随者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多了一个正确的标向。

  “白烟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这是一条充满文化意蕴的古道,唐朝末年,一位叫王贞白的进士一次在与好友走完嶀山古道后,对这里的秀石丽山作了精妙的描述。而再早些年,屡举进士不第的诗人兼书法家方干,对古道旁的仙岩瀑布题写了“方知激蹙与喷飞,直恐古今同一时”的诗句;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更以清新的手法将古道的胜景一一收纳其中。

  通过这些才情喷薄的诗句,我们可感受到那些散落在山水间、原来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的名字,其实离我们很近,近得似乎可以看到飘飞的衣衫,听到他们风雅地吟哦。

  现在,还是让我们穿过岁月的风尘,选择与东晋时代的重量级人物谢灵运一起,去追随当年他所开创的超级驴行线路吧。

  景平元年(423年),在始宁土生土长的谢灵运称病辞官,离开永嘉,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

  “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谢灵运和王弘之、孔淳之等当地知名隐士一起,纵情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写下了《山居赋》等许多优美的山水诗作,从而奠定了他中国山水诗鼻祖的地位。

  源源不断的诗作来源于诗人的实地亲临。为了方便“驴行”,谢灵运发明了一种活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对行走山路带来极大方便。当时人们争相仿效,并给它取名为谢公屐。

  为让后人饱享奇山秀水,生性放达的谢灵运还依着剡溪开凿了一条古驿道,从始宁直达临海,远远望去,就如同一袭水袖翻飞在山水之间,平添几分雅气和诗意。我们无法想象这个浩大的工程让谢灵运花费了多少心计,但这条剡中旅游古道终究为谢灵运的山水诗抹上了瑰丽的一笔。

  几年后,谢灵运又在这条嶀山古道上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今天的仙岩镇强口村出发,沿着强口村边小溪往上走,到达位于天竺山的谢岩村。谢岩靠山临水,古木森然,又颇有几分禅意。在乡民的要求下,谢灵运“四顾放弹丸,落处为祠”,在一处平地上建起了一座祠,即人们所说的石壁精舍,亦作为隐居读书之用,谢灵运经常携亲带友来此游憩。

  但石壁精舍终究无法留住一颗驿动的心,谢灵运又出发了。

  他顺着山路行至白岩,又赴天竺,然后在石门山停留。面对漫山的参天古木和悬崖峭壁下的温泉湖,诗人的才情再一次如石门边的瀑布般喷涌:“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

  一首传神传韵的长诗作罢,就着一缕残阳,谢灵运便脱衣解裳,枕着一块岩石酣然入梦……

  一梦醒来,已过1500多年。

  今天,当我们一步步走过这条昔日的古道,就如同在丈量历史的长度和远去的岁月。不远处的高速公路上,各种车辆风驰电掣,似乎在告诉我们,来到这里只是一种寻找。 

百丈飞瀑

 

  关注古道,其实就是关注一段段夯实在时间深处的人文历史。

  和其他地方的古道一样,这条从崇仁至王院的古时官大路已被岁月分割,现在已不可能一路畅通无阻,连贯成原先的数十公里或者更长一些。鲁迅说过,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古道而言,走的人少了,便不成为路了。但无论如何,这条已不成路的古道上曾经出现的一个个匆忙的身影,还是忍不住让我们频频回首。

  初秋浓烈的阳光穿过树叶的绿荫,从容地洒在我们身上。为了体验昔日古人的艰辛,我们从廿八都瞻山脚下出发,开始了一路的风尘。

  瞻山位于崇仁镇廿八都村东,有剡西第一名山之称,在群山之围中,挺然秀峙,旷世独立。

  但瞻山终归不寂寞。东晋时期,诗僧帛道猷在走遍万水千山之后,来到剡县。经过几番周游,他最终选择了瞻山,作为自己修身养性之地。

  “连峰数十里,修林带平津。”帛道猷在啸歌山林,临崖采药之余,同时又不忘寄情诗书,从而留下了不少诗作和佳话。据说,在翻越高山之后,他经常在瞻山脚下的一条清溪里洗涤汗湿的衣巾。这条溪被后人载入《剡录》,名曰“涤巾涧”。一个常见的动作和一条朴素的溪涧,却被冠以如此雅致的名字,可以说是名人效应吧。

  在做完这些与性情有关的事宜之余,高僧帛道猷也关注着自己的修为。为此,他特意在瞻山顶上设置了一座灵峰台,台上有巨石两方,一高一低形似纱帽。其中一方是帛道猷的“礼拜石”,另一方是帛道猷对弈会友的棋盘石。这两块石头,虽呈方形,却没有锋利的棱角,光滑平整得没有脾性,颇合佛家的性情。

  可惜的是,这位才情满腹的高僧却在入天台采药时一去不返,与刘阮天台遇仙一样,给世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从瞻山出来,途经满目葱茏的猪娘岭,便到了前村桥棚头。“桥棚头”,乍听这一名字,让人感觉颇有几分野味,与所在的环境很是对应。行至村口,远远地,便可见一个十来米宽的路廊立在一座简朴的石桥上,显出几分苍凉来。桥棚头曾是西乡到绍兴、杭州一带的通衢要道。早些年,南来北往的路人经过长途跋涉后,人困马乏之际,便会在路廊停下脚步,喝几口桥棚内的凉茶,抓几把稻草喂马,待歇息过后,便继续赶路。

  只是,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的桥棚头,历经风雨沧桑,虽几经修缮,仍显几分破败。唯有前面那棵古樟,依旧苍翠茂盛。

  枕着一席凉风,在桥棚头小坐了一会后,我们便沿着蜿蜒的山道一路前行——地势险峻的丰田岭,梯田纵横的流沙,松木林立的石山屏,当一个个如珠玉般的山村从面前溜过后,便是古道的最后一站王院。

  拐上几个弯,绕过几条山路,一副别样的风景顿时跃入了眼帘。雄浑的高山下,幽深的峡谷间,一道道各具气势的瀑布呼啸而出,或喷薄奔腾,或涓涓细流,或飞泻如线,将大自然的平缓与险峻、娟秀与雄奇、浅露与幽深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这便是常让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百丈飞瀑。在离王院没有多少路程的绍兴,一位名叫张岱的文学家在清兵南下时,参与抗清。兵败后,面对国破家亡,无所归止的张岱踉踉跄跄地走向了王院。这个峰峦起伏、植被丰茂、瀑流成群的世外桃源很快安顿了一颗落泊的心,在这里,张岱著书立说、修桑植果,同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百丈泉》:

  “银河堕半空,摇曳成云雾。

  万斛喷珠玑,百丈悬练素。

  ……”

  因为这首传神传韵的诗,百丈飞瀑吸引了众多后人的追慕和幽思。至今日,百丈飞瀑作为旅游景点得到了大力开发,可以说,张岱是有很大功劳的。

  只是,那些曾经的往事,那些曾经的身影,已在大山和岁月的深处,渐渐远去。

涤巾涧

 

  古道静静地躺着,从历史的深处蜿蜒而来,又曲曲折折地通向历史的另一端。山峦,残阳,石径,古树,只是个见证。曾经走过的脚步,无论是轻快,还是沉重,都已成为过去。

  唯有那阵风,激情而高亢,从远古,从两晋,从明清徐徐吹来,夹带着悠长的江南古韵和沉淀的剡溪文明,激荡成永远的经典。

  相关文章
编辑:李航程
分享到: 转播到浙江微博 浙江微博 转播到新华微博新华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嵊州新闻网”或电头为“嵊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嵊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嵊州新闻网”,并保留“嵊州新闻网”的电头。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来说两句:(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昵称: 输入答案:
>>文化生活
我市新增4名省级非遗传承人
若无娇嫩双唇 口红再多又有何用?
羽绒服不再遭受人们的嫌弃了 为什么?
东风本田“机油门”激怒车主
宝马8系旗舰官图首次发布 有望亮相车展
翻拍剧别只消费情怀,价值观要与时俱进
《移动迷宫3》科幻动作三部曲终结篇上映
我要投稿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0575-83119777(记者部)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推荐阅读
互动专区
视频新闻
1月29日嵊州电视新闻
1月28日嵊州电视新闻
1月27日嵊州电视新闻
1月26日嵊州电视新闻
1月29日帮忙三人行
1月26日帮忙三人行
1月25日帮忙三人行
1月24日帮忙三人行
· 【专题】聚焦2018浙江省两会
· 【专题】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 【专题】聚焦2018·嵊州两会
· 【专题】全力打好“八大战役”
· 【专题】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专题]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进行时
· 喜迎十九大 砥砺奋进 勇立潮头
· 【专题】“嵊州文创”人物专栏
· 第三届嵊州创客、创新项目大赛
· 打造剡城"红立方"引领文明新风尚
· 创全国文明城市 我们在行动
· [专题]公益救生杆 为市民安全护航
· 创食品安全城市 享健康安全饮食
· 专题:深化五水共治 剿灭劣Ⅴ类水
· 聚焦2017·嵊州两会
· 撸起袖子加油干·2017全国两会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