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抚今追昔,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实在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当年的红色热土,在新时期也焕发出新的光彩。从今天起,开设“革命老区行”栏目,踏先烈革命足迹,忆峥嵘战斗岁月,看今朝辉煌巨变。
图为三五支队史料陈列室
初秋的早晨,山区已经有了薄薄的雾气。我们的采访车行驶在通往革命老区下王镇的公路上,吸一口带着青草香的山风,使人更加精神振奋。一路上,漫山遍野的毛竹林苍翠葱郁,公路两边,绿油油的庄稼长势喜人,许多果实挂满了枝头,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下王镇政府工作人员童小校的陪同下,我们拜访了居住在梅坑村的老革命朱家有老人,再次亲身感受了老一辈革命家当年浴血奋战,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领略了当地几十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6年的“七一”前夕,记者曾经采访过毛鸟岗上的朱家有老人,几间低矮的泥屋散落在苍翠的深山之中,老人的家里除了一盏25瓦的电灯外,就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了,那时那景记者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在村民的引路下,我们来到了已移居山下梅坑村的朱家有老人家,远远望去,记者一眼就认出了站在门口的朱家有。今年78岁的老人除了身体比10多年前更瘦弱些外,思路依然十分清晰。如今,老人的生活与10多年前相比改善了很多。6年前他儿子花5万多元钱,在交通比较方便的梅坑村买了一幢二层小楼,给两位老人居住。现在朱家有与老伴不仅用上了煤气灶,看上了大彩电,而且政府给予这位老革命的待遇也有了提高。朱家有老人满怀深情地说,当地政府的领导对他的生活很关心,自己的儿女们也很孝顺。
吐出一口淡淡的烟雾,老人神色凝重地忆起了他当年做地下交通员的情景。老人说,尽管现在的住房条件很好,但他依然舍不得那几间破旧的低矮泥屋,因为在那里留下了他与战友们的许多生死回忆。他说,在那几间低矮的泥屋内最多的一次曾经接待过230多位三五支队的队员。为了让这批革命志士安全转移出去,他说每次都是“拎着自己的头”冒死前往各个地下交通点送信。
据老人回忆,1945年10月浙东新四军北撤后,坚持抗日武装斗争的嵊新奉特派员邵明、丁友灿等革命志士曾隐蔽于下王镇沙弄村一带的深山老林,与敌人周旋坚持战斗。1948年2月,丁友灿在下王镇梅坑村宣布成立嵊新奉独立大队。据悉,在下王镇的车弄、沙畈、裘村岭、毛鸟、梅坑、樟家田、青岩庄、泉岗、小溪、石舍等地都成了党的重要活动基地,留下了革命志士与敌人斗争的足迹。
告别了老人,我们来到毛鸟自然村山脚下的“三五支队史料陈列室”,为了让后人能铭记老区人民当年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昭示红色革命的历史遗迹,下王镇两位勤劳致富的有识之士,投资百余万元建起了革命老区红色体验基地。下王镇党委书记俞均良深情地说:“今年7月建成的三五支队史料陈列室,再现了当年老区人民英勇抗敌的画面,建立陈列室旨在让老区的精神能代代相传,成为老区子孙后代心中永存的印记。”
如今,勤劳的老区人们利用山清水秀的资源优势,除了开发出数万亩的茶叶、烤笋、板栗等等农产品基地外,还抢抓机遇,开发了漂流、度假村、滑草场等旅游项目,地质公园、露天浴场、峡谷探险等项目也正在开发与规划之中,引来了八方来客。一位正在覆卮山度假村旅游的上海游客焦先生感慨万千,赞叹不已:“没想到下王革命老区发展得这么快,变化这么大!下王镇人民真是了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