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记者 马丽萍 2009年09月04日17:11:35 |
|
|
东林祠堂外景
早时还阴阴的天,到了中午就撒出阳光来。从北漳镇政府到东林村的路上,听车上的镇干部讲述关于这个村庄的红色记忆。车子沿着宽宽的水泥路,一路驶进村子,眼前的东林村,与所有的村庄没有两样,林立的三层小楼和路边闲坐的村民,悠闲中透着宁静。路上碰见三三两两背着书包的孩子,才想起今天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孩子们幸福而无忧的笑脸,让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恍若隐没在历史的深处。
与站在路边等候的东林村党支部书记王庆才一寒暄,就直奔目的地,东林祠堂。1945年2月至9月,这里曾是嵊新奉中心县委驻地,领导着当地人民的抗日斗争。
还未迈进祠堂的大门,就被一阵热闹的笑声所吸引。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热闹的场景,几十位老人各得其乐,有看电视的,下棋的,看书的,聊天的。祠堂中央,村里的腰鼓队正排练得不亦乐乎。王庆才介绍说,自从几年前祠堂被改建成北漳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后,这里就成为老年人和村民最喜欢来的地方,每天都有几十位甚至上百位村民聚集在这里其乐融融。
在这里,我们还碰到了今年78岁的王法章老人。这位穿越过枪林弹雨、烽火岁月的老人,既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此次我们寻访的主要人物。
在祠堂一角坐下,老人执意要亲自为我们泡茶。忆起远去的时光,他记忆清晰,神情肃穆,将我们带回了那段峥嵘岁月。
尽管当时年纪尚小,但老人依稀的记忆却不曾忘却。1943年秋,我浙东新四军第一次来东林村,村民们杀猪办酒招待亲人。1945年5、6月,驻地部队缺粮,只能以南瓜、毛笋充饥,东林村村民凑了六千市斤小麦送给部队,村里有21户人家将的台门、房间、堂前等让出来让部队战士来住。
一个东林村,出了6位烈士。其中王正山曾任嵊县工委书记、嵊县中心县委书记、绍兴县工委书记。1938年春,东林建立地下党支部,在党支部领导下,又成立了抗日救亡协进会,在东林祠堂举办抗日农民夜校、抗日宣传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活动。
这里还曾谱写过一曲国际赞歌。1945年3月20日晚上,嵊新奉县委办事处在祠堂接待了一个美国飞行员,他的名字叫托勒特,1944年任空军中尉军官,同年10月来中国帮助抗日,1945年1月21日下午,在飞袭上海时,被日军的高射炮击中,跳伞着陆在上海浦东地区,后被我部队和村民救护。他的面部和四肢烧伤甚重,2月1日被送往余姚医治,3月23日他伤愈被护送来嵊新奉中心县委驻地东林祠堂,当地军民为他举行了欢送会。4月10日托勒特被送往自己的部队。
1951年,19岁的王法章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奔赴朝鲜战场。那一年,东林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村民有12位。作为工程兵,王法章与战友们一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度过了生命中最难忘的岁月,“每一天都像活在生与死的边缘,弹片像下雨一样落在身边,而敌机就像黑老鸹一样,黑压压地飞过来,白天我们都躲在挖起来的洞里,到了晚上再出来。”老人的细细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的残酷。
战争结束后,老人继续留在朝鲜,帮助当地人民重建家园。1957年4月,王法章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东林村,5月份,他被推选为村书记,此后20多年的村干部生涯里,他与父老乡亲一起,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用勤劳和汗水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那时的东林,可以用一片荒芜来形容,茅草屋,泥土路,食无肉,行无车。”他说。
如今的东林村,道路宽广,新房林立,每天有4班班车通往外面。整个村子900户人家,村民们依靠种果木、茶叶、花木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王法章老人的5个子女早已各自成家,参军的参军,当技术员的当技术员,二儿子还当上了村主任,还是村里的花木和果木大户,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党和政府也关心着老区人民。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将东林定为革命老区,1988年立碑将东林祠堂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市政府还专门拨款对东林祠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修,并将其定为红色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
历史不曾被遗忘。而就在这种铭记中,时代的潮流又给了东林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着东林人谱写新的篇章。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