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记者 史华东 2009年09月17日11:28:49 |
|
|
图为岩头村祠堂大门
走进仙岩镇岩头村的祠堂,在已改成老年活动中心的大殿里,有的老人在看电视,有的老人在下棋,也有的老人在看书,真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场面。
听说我们是来了解岩头村革命往事的,老人们围坐了过来,热情地跟我们讲述那曾经的烽火岁月。我们的思绪也随着老人的回忆飘到了60多年前。
1942年,当时的嵊新县委组织抗日武装嵊东独立大队受挫后,我党在当时的画图乡乡长、开明绅士张仲愚的支持和帮助下,以画图乡自卫队第三分队的名义重建党的抗日武装。这支部队采取灰色隐蔽的形式,驻扎在岩头村,被群众称为“岩头部队”。随之,县委机关也设到岩头村马渭水家秘密办公。岩头村成为当时嵊县的“红色堡垒村”。
“吹起小喇叭,哒嘀哒嘀哒,不怕年纪小,就怕不抵抗。”回忆往事,79岁的马百钦老人不由得唱起了这首儿时的歌谣。“这是朱先生教的。”当时岩头没有学校,为了让村里儿童学习知识,也为了隐蔽身份,岩头部队党支部书记朱一松在岩头马家祠堂办起了文化学校,教村里的少年儿童读书识字。马百钦说:“那时我白天在祠堂里读书,夜里在晒场上跟着朱先生学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朱一松还向年纪稍大点的青年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朱一松革命思想的熏陶下,岩头部队撤离岩头后,岩头村有8名热血青年先后离家投身革命。
“岩头部队来村后,大家都睡在祠堂的戏台上和厢房里,不去影响老百姓。”72岁的钱宜仁说,岩头村政治条件和群众基础很好,村里老百姓主动帮助部队买菜、烧饭、送物资、送情报,部队也经常帮助村民,军民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有一次,岩头村几个年轻人在山上驱赶一头损害农作物的野猪。野猪慌不择路,跑进了一户村民家中,还咬了村民一口。岩头部队战士闻讯赶来,朝野猪开枪,终于把野猪给打倒了,为村民解决了难题。
岩头部队撤出后,村里的地下党员继续坚持斗争。1948年12月6日,国民党100多名军警包围了岩头村,企图抓捕村里的地下党员。在村民的保护下,地下党员安全撤离。国民党军警抓捕村民严刑逼供,掳掠财物,烧毁民房,要村民供出地下党员的去向。但岩头村老百姓始终没有供出一点音讯。“这次事件再次证明了岩头村是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钱宜仁说。
光阴荏苒,岩头这个昔日的“红色堡垒”热火朝天地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辈们光荣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岩头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小康村建设,走上了致富路。“昔日受贫受压岩头举圣火,浙东山水红旗展;今朝创业创新上下同甘苦,潜心共建小康村。”岩头祠堂门前的这副对联道出了岩头村民建设小康村的强烈意愿和坚强信心。
村内村外,目光所及,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连通往田地里的机耕路都硬化了。从西坑水库接过来的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用上清洁的自来水。
村前的大池塘边绿树环绕,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岩头村主任马建军说,接下去这里将再添置些体育健身设施,就可以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场所了。
岩头祠堂前几年就已修葺一新,设立了岩头部队资料陈列室,成为市民和游客前来瞻仰岩头部队事迹的红色旅游景点。农家书社、老年活动中心等也在此相继开设,成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
钱宜仁老人说:“岩头近几年的发展很快,村民的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那些曾在这块土地上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也能含笑九泉了。”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