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裘开忠 创业理念:与土地打交道,活得踏实
收获时节
一大片绿荫之中,一个个拳头般大小的猕猴桃,毛茸茸的,像一张张“猴子”的脸向我们露出了调皮的微笑。在三界镇茶园头村一个叫小松山的山顶上,裘开忠默默经营了10年的水果园已是硕果挂满了枝头。
种植猕猴桃
缘于那种酸酸甜甜的味道
今年58岁的裘开忠是崇仁镇七八村人,在村中他是一个称得上“走过三江六码头”的能人。确实,裘开忠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去新疆、内蒙古养过蜂,在上海滩上开过饭店,到杭州搞过园林,在家种稻、种菜、种水果更是样样拿手。
10年前,正在上海经营着饭店的裘开忠无意中从《新民晚报》上,看到一则上海郊区农民种植猕猴桃喜获丰收的消息,回想起两年前送女儿去天津读大学时吃到的那种酸酸甜甜的猕猴桃味道,就有了返乡种植猕猴桃的念头。于是,在经过实地了解后,觉得种植猕猴桃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他就将饭店转让给别人,从上海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引进一批种苗带回家乡准备大干一番。
在朋友的介绍下,裘开忠将种植基地承租在三界镇茶园头村一个叫小松山的山冈上,50亩的荒坡地上,除了种植猕猴桃外,还种上了汁多味甜的新品种梨子。裘开忠的理念是种梨比较保险,因为他从十来岁时就跟在父母亲后面积累了种梨的经验,而种猕猴桃是一种新的尝试,万一失败,还有梨树可以养家也可以养园。
在偌大的一个山冈上,裘开忠垒起五间平房,夫妻俩以山为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苦心经营着50亩果园,两条大黄狗是他们最忠实的朋友。随着清苦日子的一天一天过去,小松山上的果树在一天一天地长大、翠绿起来。2004年秋天,裘开忠与妻子张月琴开垦种植的小松山上已经开始有收入了,梨的产量每年约有2.5万公斤左右,但是猕猴桃的产量令人失望,二三十亩的果园采摘2000公斤都难。
种植梨树对裘开忠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因为小时候跟父母亲种过好几年,深知梨的特性和管理环节。而猕猴桃的种植户在嵊州还不是很多,有成功经验的更少,要想在本地学到种植技术显然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掌握种植技术是创业成功的关键一步,裘开忠深谙这个道理。于是,他到江山、武义等地的猕猴桃基地去取经学艺,可是每次去取经的收获都不尽如人意。
面对满园的猕猴桃,笑容掠上脸颊
赖在研究所
硬着头皮让技术人员授“拳经”
不论做什么事,裘开忠都有一股钻研的韧劲,所以,无论是养蜂、搞园林、开饭店,他都经营得有模有样,可是在猕猴桃的结果率上,他动了很多脑筋,查了许多资料,也请教过好多专家,就是解决不了难题。
嵊州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种梨、种葡萄、种香榧可谓样样出名,可是种猕猴桃的农民却是寥寥无几,有技术的更是难觅一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对裘开忠说起四川绵阳有个猕猴桃研究所,或许能帮他释疑解难。当他获得这条信息后犹如黑暗中看到了航标,去年刚过完春节,裘开忠安排好家中的农事,只身一人踏上去四川的求知之路。
当他千辛万苦找到四川绵阳猕猴桃研究所时,遭遇到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没有一个熟人,甚至连一个推荐他认识的人也没有,那里的技术人员对他十分冷淡,更不可能向他透露一丁点儿的技术。“跑了这么远的路,难道就这么空手回家?”不甘心这样打道回府的裘开忠笑说他当时拿出的“绝办法”非常有效。这个“绝办法”就是天天坐在技术员的办公室,任凭他们怎样好言相劝,他就是“赖着不走”,烦得他们不能正常工作。这一对策果然奏效,不出三天,那里的技术员们被这个“倔老头”的求知精神所感动,开始认真地倾听裘开忠碰到的难题,并耐心地给予一一解答。
回到家后,裘开忠按照学来的技术对猕猴桃基地进行科学管理,当年就将原来稀稀拉拉的结果率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相关技术经过两年的应用后,今年的猕猴桃结果率每亩可望达到2500公斤以上。
“又一种果实成熟了!”
人生能有几回搏?
选择山上创业是人生的最后一搏
去采访裘开忠的那天正值炎热的午后,我们到达他的果园时,已是下午近两点钟了,他刚摘梨子回来正在装箱,看到我们的到来,满头汗水、全身湿透的裘开忠连忙起身相迎。当我们得知他还没吃午饭时,执意要他先吃饭再接受采访。在我们的坚持下,他草草地吃了一碗面条,就热情地与我们聊了起来。
随着裘开忠的娓娓道来,我们被他的创业精神一次又一次感动。快六十岁的裘开忠夫妻俩,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地创业了。他们有一双令人羡慕的优秀儿女。早在10年前,女儿考上了天津的大学,本科毕业后又在浙江大学读研究生,之后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拿着高额年薪的女儿奉养双亲的能力可以说是绰绰有余。儿子毕业于中科院,如今在北京一个大公司里专门研究开发软件,现在又成为了这个公司的股东之一,承担父母亲的生活费更加不在话下。而裘开忠夫妻俩不甘享清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于子女对他们潜在的鞭策。裘开忠坦率地说,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或许他的创业精神不算差,但与儿女们的优秀相比,他深感自己应该更加努力,这样才无愧于“爹娘”的称呼。
在陌生而又孤独的山头上“隐居”,裘开忠说除了难舍的农民情结外,还有一个更远大的志向:从自己的年龄来看,这或许是人生中的最后一搏了。怀着这样的理想,即使最苦最累裘开忠都觉得有一股动力在激励他。对一个肯吃苦的农民来说,起早摸黑在地里流汗不算是件苦事,而要打开产品的销路这才是最辛苦的。因此,在研究种植技术的同时,他又开始不断地探索和开发产品的包装。
一次,裘开忠了解到三界镇政府注册的“八联山”商标,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于是,在三界镇政府的支持下,裘开忠争取到了三界镇的“八联山”商标使用权。他又请人设计包装,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包装盒不仅便于携带,更重要的是漂亮的包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现在有许多人不愿意做农民,认为做农民没有出息,其实,与土地打交道,人会活得很踏实也很舒心,而且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农业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这是裘开忠这几年来做农民的感悟。
在广阔的田野上,已近花甲的裘开忠依然意气风发。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对于别人的不理解,他用这句话给自己的人生作出了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