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记者 吴锡英 2009年09月24日17:29:33 |
|
|
50多年来,我市的电机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数十载的春华秋实,数十载的沧桑巨变,我市的电机产业举世瞩目:第一台电动机试制成功,周恩来总理勉励嵊县电机厂代表……这一个个在剡城大地上取得的不平凡成就,浓缩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蕴藏着一段段辉煌的历程。
嵊州电机产业之父俞士忠,1958年率两位伙伴试制成功第一台电机
在电机行业中,“俞士忠”这三个字早已耳熟能详。昨日下午,记者登门拜访了这位被称作“嵊州电机产业之父”的俞士忠老人。
今年已80岁的俞士忠老人非常健谈,回忆起当年制造第一台电机的情形,思路依然十分清晰。
1958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地方工业需要电动机。而那时,整个嵊县只有三台电动机,一台是致忠布厂拖着几台布机的1马力电动机,一台是位于市心街的一家面粉店的3马力电动机,还有就是万和酱油厂的一台5马力的磨粉机,而且都是老掉牙的“洋货”。
发展工业需要装备,而装备之中最重要的设备就是电动机。俞士忠受命筹建嵊县电机厂,他请来两位懂电工的伙伴,在一没有技术、二没有原料、三没有厂房、四没有设备……换言之,在一切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要制造第一电动机,这真的让人不可思议。俞士忠与伙伴们一起,借用当时嵊县电厂的一间不到20平方米、四面是竹笆壁、屋顶是油毛毡的木炭棚作为厂房。没有矽钢片的整料,就到萧山电机厂(当时全省唯一的一家电机厂)买来边角料,因为边角料不能截成圆的矽钢片,就截成扇形用3张拼成一张。
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靠一张钳桌、一把老虎钳、一台旧脚踏三吨冲床和一台已报废的丈二皮带车床,在全厂23位职工的努力下,第一台用1200片扇形拼成的定子冲片做成的JO型4极2.8千瓦的电动机诞生了。《工人日报》以“竹篱笆里机器响”为题,对嵊县电机厂试制成功首台电机进行了报道。
“尊重科学,尊重创造,这是创业者应该奉行的信条。”作为嵊县电机厂第一任厂长的俞士忠老人,十分诚恳地告诫道。
记者感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电机产业能成为嵊州的一大支柱产业,50多年的发展历程,有成功,也有曲折;有进步,也有坎坷。回望历程,让电机从“丑小鸭”变成“金凤凰”,靠的就是老一辈电机人战胜一切困难,孜孜以求、永不停息的拼搏热情和开拓精神。
周恩来总理勉励嵊县电机厂的代表:“技术前进是没有止境的”
第一台电机的试制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电机厂职工的信心,也让嵊县名扬四海。1958年底,嵊县电机厂移址城隍山下,职工已增加到47人,那时生产条件虽然依然简陋,但全厂职工坚持自力更生,千方百计讲究质量,电机产品供不应求。更为可喜的是开发的新产品层出不穷:当年年底,试制成功了一台20千瓦的三相交流发电机,可用来照明25瓦的电灯800盏;用木机座为南山水库制造了一台100千瓦的发电机……1962年5月,嵊县电机厂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受到了嘉奖。
更令世人瞩目的是,嵊县电机厂研制成功了单相变压器和单相、三相两用的电动机,并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单相电力灌溉站,实现了将三根电线送电改成一根电线送电的梦想。 1970年6月19日,在北京中南海国务院小礼堂,周恩来总理接见了时任嵊县电机厂副厂长的陈文奎(已故)。接见时,周总理十分好奇地问了嵊县一根线送电的情况:“农村送电原来用三根线,为什么现在一根线就可以了?你讲一讲道理。”陈文奎同志回答:“原来用一根线,马达不好启动,现在改了线圈,好启动了。”周总理听后笑着鼓励陈文奎说:“技术前进是没有止境的。”
《人民日报》以副标题为“我国农村电力建设的一项重大革新”,主标题为“嵊县农用高压线路只用一根电线送电”对此进行了报道。接着,嵊县电机厂被命名为浙江省第一批“大庆式企业”之一,19个省、市、自治区的厂矿、部门分80多批来嵊参观学习电机厂开发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的经验。
记者感言: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技术创新是永续成功的源泉。一个小县城在七十年代就能受到世人的瞩目,得到总理的肯定与鼓励,依靠的正是技术创新。
留苏博士董录凤,对嵊州电机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嵊县电机厂能取得如火如荼的发展,老一辈的电机人总会怀着崇敬的心情,讲起一个对电机新产品研发功不可没的人——留苏博士董录凤。
董录凤与嵊州的情缘,缘于1969年的夏天。在那个大力批判“臭老九”的年代,省机械科学研究所的工程师董录凤博士被下放在甘霖的蛟镇劳动。时任嵊县电机厂厂长的俞士忠听到这个消息真是喜出望外。于是,当天晚上,他与一位同事借来自行车,连夜赶到董录凤的住所,恳切要求他能到电机厂工作,为电机厂的产品开发助上一臂之力。
丢弃自身的专业特长而去田间参加劳动,对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听说电机厂派人上门来请他去搞技术,董博士激动得热泪盈眶。于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董博士来到了嵊县电机厂,这一呆就是整整13年。
那时,对重视人才有先见之明的嵊县电机厂领导,紧紧抓住“人才被大批闲置”的机遇,将一大批毕业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电机高材生请到厂里,与董录凤博士一起潜心开发新产品。有了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作后盾,嵊县电机厂捷报频传:单相电机研制成功,平车用单相电机试制成功,纺织专用电机研发成功,洗衣机电机、制冷压缩机电机等等各档用于生产、生活的电机开发成功……
1982年3月17日的《光明日报》报道了省机科所工程师董录凤在嵊县电机厂蹲点13年,同技术人员一起从事小型电机新品种的研制,近两年就研制成功43个规格品种的小型电机,并使这个厂产品质量在全省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的事迹。
记者感言: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动力。嵊州电机产业在关键时期抓住了人才的吸纳和对人才的重视,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了来自于清华、复旦、交大等名校电机高材生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出人才辈出新局面,这为嵊州以后成为“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浙江省微特电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