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纵观城市建设翻天覆地的60年变迁,在剡城大地奏响的是一首慷慨激昂、动人心弦的跨越进行曲。改革开放以来,嵊州通过实施“东扩南进、西延北连”的发展战略,富规划,巧建设,善管理,城市框架实现了从“鹿山时代”到“三江时代”的大跨越,小山城已经告别了狭隘简陋,筑起了迈向未来大剡城的广阔台阶。
“聚屋成城、集众为市”,恰恰是60年来剡城兴起和繁衍的渐进轨迹。至2008年底,剡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2.5平方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倍,是1985年底的15倍;城市人口增加到28.26万,是1985年底的7倍。看今日之嵊州,路更广、楼更高、灯更亮、景更美……
述说者:竺尚渊(时任嵊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城镇建设股干部)
老街变迁
“当时城关镇里最宽的街道是宽8米的市心街,最窄的街道是北直街,宽仅2至4米。我们准备把北直街拓宽到20米时,当时很多市民就觉得很难理解,认为是不是太宽了,是不是超前了。在1978年到1985年间,我们分三段对北直街进行拓宽和新建,拆除东西两侧的旧房,最后把北直街建设成一条宽20米的商业街。”
旧时的县城街道留给人们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几张仅存的黑白照片上。据《嵊县城乡建设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北直街,两旁多系住户,少有店铺,北直街全长400多米,宽仅2至4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周围学校、工厂、仓库的不断兴起,北直街来往人流密集,交通经常阻塞。
1978年开始,县交通部门分三段开始扩建北直街,前后共拆除两侧旧房面积近1万平方米。1985年9月,北直街扩建工程全部完成,新街全长1737米,宽20米左右。加上先前沿江新辟的江滨东路和江滨西路,北直街和江滨路“一直一横”两条大街贯穿全城。伴随着北直街的扩建,街道两旁开始兴起60多幢四至七层的楼房,沿街高楼耸立,店铺林立,商家云集,北直街一度成为当时城关最繁华的闹市区和商业区。
改革开放前期,城区只有市心街、南大街、东(西)前、后街等15条大小不一的街道,路面平均宽为3.5米,道路总长不足7公里,路面窄小且不美观。1978年至1991年,先后新建了环城东路、环城北路、东圃路、相公殿路、剧院路等20余条街道。1992年以后,又建成了嵊州大道、官河路、剡城路、艇湖路、富豪路、双塔路、四海路、三江东(西)街、环城公路等道路,拓宽了江滨路、东南路、剡兴路、仙黄路、长春路等道路。
青石板,碎石路,旧时的小街小巷早已难觅踪迹;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如今“四纵六横一环线”的街道开始网布城区。至2008年,剡城建成区共有大小道路127条,道路总长105公里,平均宽18米,道路面积达188.9万平方米。
规划先行
“当时整个县城比较小,东到老东桥,西到西桥,北到城中路一带,南到江滨路,建成区面积大约0.6平方公里,60年代后略有扩大。1982年,嵊县基本建设委员会组建嵊县城关镇规划小组,我们的任务是负责编制《嵊县城关镇总体规划》,1983年4月完成编制。以规划修编为起点,城区开始不断拓展。”
20世纪50年代的建成区,是一个约0.6平方公里的形如白鲞的小城。城市面积小,配套设施少,建设无规划,工业无基础。和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80年代以前的嵊州城市建设,尚处于粗放时期。而在当时,规划对于许多人来说更是一个十分陌生的词汇。
以《嵊县城关镇总体规划》修编为起点, 80年代城区开始向东圃、北郊、桥东、东南扩展,并向西瓜园、仙人坑、捣臼爿、高版、白沙地等地域延伸,1985年建成区面积为2.1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9100人。90年代,又相继开发建设了城东南、城北和城西。通过对老城区的拆迁改造和新区的开发建设,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攀升,城市规划开始面临新一轮的调整。
1995年撤县设市后,城市建设按照“开放、超前、特色、科学”的要求,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重新编制了《嵊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2001年12月,撤销城关镇、浦口镇、三塘乡,市区设置剡湖、三江、鹿山、浦口四个街道办事处。到2002年底,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5.3平方公里,人口16.3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4.5%。
规划是城市建设之“纲”。60年间,正是由于规划理念的不断提升,才使我们跳出了小山城的框架,从更广阔的视野中审视这个城市的发展。2001年8月31日,全市召开规模空前的城市化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一个中心,四条轴线,五大组群”的城乡发展格局。当年10月15日,又首次提出了构建现代化山水园林中等城市的构想,和“一条轴线、两轮驱动、三塔呼应、四江聚湖、五山鼎立、六路贯通”的现代化山水园林中等城市发展框架。
2003年,我市又提出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中等城市的目标,形成“工业向城东集聚,文化设施以城西为主,新区向城南拓展,老区以商贸为主”的发展格局,力争五年再造一个嵊州城。2003年10月9日,几易其稿的《嵊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通过论证,该规划用如椽巨笔,这样勾勒出剡城的动人未来:“城市规划总面积32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55—60万人。”规划部门提供的文本材料虽只是粗线条的寥寥数笔,却让我们对剡城动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
建设浪潮
剡城的又一波城市化浪潮,出现在世纪之交。
以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中等城市为目标,按照“东扩南进、西延北连”的发展战略,2000年前后,一大批大手笔、大气魄的城市实事工程相继上马,剡城的三江两岸,一场起点高、思路宽、方向明的城市化浪潮扑面而来,推土机和打桩机的隆隆交响声响彻剡城大地的各个角落,市民在惊讶和赞叹声中见证着剡城巨变。
一桥飞架南北,两岸变成通途。行驶在嵊州大桥上,让人不得不感叹它的雄伟和壮观,作为我市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其设计标准和技术水平都堪称一流,2003年11月8日嵊州大桥的竣工通车,不但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位,也拉开了连接城南的城市框架。近几年来,我市建成了嵊州大桥、文化广场、官河南路景观大道、城防标准堤、长安桥、森林公园、双塔大桥等一大批标志性建设工程,并启动了世贸广场星级酒店、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商贸步行街、城西湿地公园等一批实事工程。不知不觉中,古老的剡城在悄悄拉大,长高,变靓。
城南新区是“南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区域。投资1.3亿元建成嵊州大桥,投资6500万元建设官河南路景观大道,改建环城南路,建设星级酒店,启动新昌江一桥至三江B区接线工程、官河南路延伸段、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104国道黄泥桥段拓宽改造、爱湖渠管线工程、企业总部等一大批项目建设……一座特色鲜明、环境幽雅、配套齐全的城市新区正拔地而起。剡城告别鹿山,迈向三江,新剡城的广阔台阶已经铺展。
有旺盛的人气,才有旺盛的生气,否则城市将变成一座空城。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市相继建成一大批环卫处理、园林绿化、供水设施、城市亮化等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高,市民的生活居住水平得到大大提升。“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古人的居住理想,今日的剡城市民触手可及。从山区农民“洗脚进城”,纷纷在市区购房变成市民;再到外地客商携带美金,纷纷在嵊投资兴办企业,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市建成区内的人口已经攀升到28.26万。
跨越,是嵊州60年剡城建设的最强音,开发新剡城,建设大嵊州,已是时势所向、大势所趋。气聚山川之秀,景集剡溪之美,古人心仪的剡城山水美景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