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 沈乃灿 2009年10月14日19:23:58 |
|
|
刚出生时,双胞胎中排行老小的他,因母亲奶水供应不足,送给奶娘抚养;2岁时,他的母亲因难产,抛下了三个苦命儿撒手人寰;4岁时,他突然双目失明,家人四处奔波求医无望;长大成人的他不再因眼瞎而跌倒,他种田、酿酒,用健康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夜幕降临,秋风瑟瑟,小山岙里农家的炊烟夹杂着薄雾,把整个村庄装扮得朦胧不清。笔者应约来到三界镇沈塘村余甲岙自然村,见到王荣炳肩扛锄头、光着脚从山坡上缓缓地“摸”来。笔者问他为何庄稼活干得这么晚,王荣炳说他明天要去离村15公里的沙园村加工高粱酿酒,估计需要好几天。从小学会的酿酒技术是王荣炳目前走向创业致富的生活之源。
困难重重自强不息
今年62岁的王荣炳其实不是沈塘村的村民,他的户口簿上始终是联欢村的村民。据王荣炳奶娘介绍,出生时,因为是双胞胎,他的母亲身体长期虚弱,导致奶水供应不足,因此将王荣炳托付给她抚养,准备第二年下半年将婴儿还给生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他母亲因生育难产抛下了三个苦命孩子,撒手人寰。奶娘看到当时的情景,一阵心酸,不忍心将小荣炳抱回去,又精心抚养了一年多。然而,噩梦还是接踵而来,长到4岁时候的一个夏天,白天与小朋友一起玩得开心的王炳荣在吃晚饭时,摸筷子的手竟伸向菜碗里,一家人原以为他在顽皮,当王炳荣说眼前一片漆黑时,全家人惊呆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他的养父与奶娘肩挑夹箩,带着王炳荣四处求医,但由于当时医疗设施较差,最终以“眼瞎”而告终。一家人再不忍心将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送回去,而王荣炳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愿回去,他只有一个念头:“好好地生活下去。”
宁愿吃苦不学算命
其实养母的家庭也是一个多子多苦的家庭,除王荣炳外还有4个儿子加一个女儿。当时全家的主要收入除生产队挣工分外,就靠在周边开荒种杂粮来勉强糊口,当时,生活之困苦可想而知。童年时代,孩子们都去上学了,而王荣炳因双目失明而与学校无缘。当时家人建议他去学算命,但没有文化的王荣炳深知瞎子算命是骗钱的把戏,他执意不肯去学。懂事的王荣炳起早摸黑割饲料草,为生产队放牛挣工分,他凭着超人的记忆和勤劳的双手,熟悉了村庄周围的山山水水。特别是在青年时,邻居建房需要劳动力时,他随叫随到,一些技术活,他边做边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掌握了做榨面、制砖瓦、酿白酒等技术。
种田酿酒顽强创业
自农村分田到户以来,沈塘村一些农民将目光瞄向外地,或进城打工,或经商办企业等等,导致责任田因失管而抛荒。王荣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萌发了包田种粮的念头,他承包了20亩水田种水稻,除插秧和收割请人帮忙外,种子催芽、耕田、施肥、防病虫害等均是他一个人,这一年亩产竟达500公斤。当时,“瞎子”包田成为当地的一大新闻。1999年他荣获绍兴市“八木杯”残疾人种养业、个体就业“双十佳”称号,并连续三次参加了绍兴市和嵊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的代表会议。
王荣炳是个闲不住的人,农闲的时候,他就通过酿白酒来增加收入,从种植高粱到收割,再到制作酿酒,一条龙的工艺他都熟门熟路。而他制作的白酒原汁原味、香醇可口,因此引来了当地甚至上海、杭州等地的众多回头客。“瞎子”烧酒远近闻名,他将致富的道路选择在高粱酿酒这条路上。自2002年以来,他在承包土地上种水稻和高粱,闲时酿白酒,自产自销,同时,他还为当地及周边种高粱的农户上门酿酒加工,从中获得一笔加工费。从早到晚,忙时干脆宿在外地。据王荣炳介绍,今年的活更多,这意味着他的酿酒生意越来越兴旺。
王荣炳,一个双目失明的残疾人,经过几十年的跌打滚爬,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