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 2009年10月21日14:38:17 |
|
|
嵊州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有“越剧之乡”、“领带之乡”、“围棋之乡”、“茶叶之乡”、“竹编之乡”、“根艺之乡”之称,以“越剧诞生地、书圣归隐处、剡溪唐诗路”名誉海内外。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家(崇仁古镇、马寅初故居),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崇仁)、风景名胜区(南山湖)各1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2个(华堂、竹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旅游资源单体307个,其中优良级资源单体为43个,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10年前,嵊州第一个旅游规划出台,第一个旅游区奠基,标志着嵊州旅游正式破题。嵊州旅游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渐成气候。尤其是近年来,在市委的高度重视下,嵊州旅游按照总体规划在健康发展,旅游宣传营销加强,外界影响力逐步增强,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行业提档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作为旅游龙头企业的温泉度假旅游区呼之欲出,尤其是时尚的体验性旅游项目在绍兴地区引领发展。目前全市有国家AAA、AA旅游区分别为2家、7家,其它旅游景点4个;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二星级饭店分别为4家、2家,在建五星级饭店1家;旅行社11家,旅游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嵊州,从一个单纯的旅游客源地,转变为重要的旅游过境地,正在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2008年,我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数240.4 万人次,同比增长15.11%;国内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17.04%;国外游客23953人次,同比增长26.5%。
回顾这几年嵊州旅游的发展,立足大旅游、打造大产业、依托大文化、接轨大市场、优化大环境的“大”战略,牢牢把握了山水观光与人文休闲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按照“一带六景一走廊,四线一中心”的总体布局,充分挖掘嵊州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做足做好休闲旅游文章,努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1、创新发展路子,产业转型取得新成效。始终坚持“大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外扩战略和重点项目推进战略”,积极整合旅游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指导引导和服务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在旅游发展氛围上,从思想认识、领导体制、政策措施、工作机制入手,积极营造发展氛围,坚定发展信心。2005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了“旅游三产经济是未来嵊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嵊州市旅游业发展委员会。特别是2007年以来,提出了“近期发展山水越剧之旅、中期打响温泉度假休闲、远期创建浙东新兴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各级领导重视旅游、部门支持旅游、企业主投资旅游、全民关注旅游的发展环境逐步形成。二是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从单一观光型积极向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型转变。在前几年成功开发百丈飞瀑、冰川火山南山湖、王羲之故居旅游区等人文山水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近三年来,重点推出了两大漂流、高山滑草、农家乐、自驾等休闲度假型的旅游产品,使我市旅游度假休闲功能大为提升。三是在产业要素发展上,从比较注重游览元素向同步注重开发旅游文化、旅游购物、旅游餐饮以及旅游娱乐等多元发展转变,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文化名品和休闲新品。重点包装了“山水越剧”品牌,联合越剧、民间艺术、名人文化、唐诗文化,成为嵊州文化之旅新的名片。同时,充分整合领带、根雕、竹编、泥塑、茶叶、紫砂、笋干菜、榨面、糟货、花生、香榧、桃形李等旅游商品,让游客驻足选购。
2、创新建设方式,项目建设得以新推进。把握旅游发展的规律,前瞻旅游发展大势,完成了《嵊州旅游五年行动纲领》、《嵊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13个旅游规划。按照“盯住重大项目,年年又有新景”的旅游项目发展思路,这几年围绕山水观光、人文休闲到时尚体验,相继投入建设了几个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景区。首先是重大项目有实质性进展,列入全省旅游发展规划近中期建设重点项目的温泉湖度假旅游区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计划在2009年底前建成温泉理疗馆、洗浴中心、接待中心、东山门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等,并开始动建丁巴弄星级酒店和生态休闲公园。温泉湖旅游区的开放营业,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影响较大的休闲度假项目,成为嵊州旅游的龙头。其次是参与性、体验性项目不断推出,施家岙剡溪漂流于2006年5月正式营业,下王十八都江清溪漂流于2008年4月开漂,相继填补了绍兴市内竹排、橡皮艇漂流的空白,东坡山庄的拓展项目、剡溪渔业园的斗牛活动等丰富了农庄旅游,这些项目成为嵊州体验性旅游的一大亮点,为周边县市争相效仿。今年“十一”前,又新建成了覆卮山滑草、四明山激情岁月体验营地(红色旅游)等项目,成为8天长假休闲体验的热点。第三是切实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在财政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吸纳民间资金投入旅游产业,是推动我市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每年推出一批旅游招商项目,由政府搭建招商平台,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积极开展招商活动。投资规模22亿的崇仁温泉项目、投资3.5亿的城南五星级酒店项目,招商成果初显。今年又包装推出了“越剧文化·剡溪漂流”旅游项目、绍兴狮子山狩猎场项目、四明山主峰红佛寺休闲度假中心、眠牛弄水库体育公园项目、长乐福全山度假山庄等14只项目,在浙江旅游洽谈会等场合进行招商,有3只项目已经与投资商签订了合作意向。
3、创新旅游节庆,城市形象得到新提升。嵊州旅游业十分重视举办旅游节庆活动,以节为媒宣传嵊州,办节兴旅彰显城市魅力。近几年以来,我局在驾驭嵊州大旅游发展重点工作中,紧紧抓住具有国际性、轰动性和影响力的大型活动,精心策划和推进城市品牌和形象的提升。成功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嵊州国际书法朝圣节,旅游与文化结合,不断创新,影响力扩大。节会间推出了朝圣仪式、嵊州—临沂两地书画作品联展、中日韩青少年书法交流通讯赛作品展、王羲之故居书法收藏珍品展、嵊州旅游大使授聘仪式暨中国“琵琶皇后”章红艳专场音乐会、金庭笔会、“王羲之杯?中华草书年展”新闻发布暨王羲之书法研讨会、书法精英班笔会、四十集电视连续剧《书圣王羲之》筹拍研讨会、新建成景区开游仪式等系列活动,受到国内外嘉宾、新闻媒体的好评,有效提高了嵊州旅游和王羲之故居旅游区的知名度。举办“显彰碑”十周年纪念活动、“空海越州碑”揭碑仪式,书圣故里旅游的品牌在海外进一步打响。与中国唐代文学会联合主办浙东唐诗之路申遗暨剡溪文化研讨会,并与唐诗之路所涉地一起联合包装“浙东唐诗之路”游线。举办百丈飞瀑“观瀑节”、鹿山杨梅节、金庭桃形李采摘节,推出“游嵊州山水,享四季花果”线路。积极参与越剧领带节会活动,借助各级主流媒体对嵊州进行了广泛推介,达到了借节造势,扩大影响,推进开发的目的。
4、创新旅游宣传,旅游市场得到新拓展。策划并落实“新假期、新游线、新体验”的营销方案,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媒体宣传。编印嵊州旅游文化丛书《走读嵊州》、《嵊州市旅游宣传册》、《嵊州乡村旅游指南》等,建立完善嵊州旅游网站,举办旅游征文、摄影比赛。邀请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中国旅游报》、《上海文汇报》、《绍兴日报》、《江南游报》、《钱江晚报》等媒体单位来嵊州采风,推出嵊州旅游专版,有效扩大了嵊州旅游的影响。二是强化活动推介。在积极参加国际旅交会、省旅交会以及上海、江苏、江西等地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基础上,成功承办国际旅游小姐浙江赛区总决赛暨颁奖晚会,聘请了嵊州旅游大使,会同省旅游局举办浙江国际旅游文化节,举行“诗画山水嵊州游自驾车旅游”和“嵊州乡村风情游”主题活动,与中国旅游报社共同举办“全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论坛,与杭州媒体联手开展“旅游进社区”活动。联合广电、教育等部门在市内组织了“我爱背唐诗”、“我爱唱越剧”、“我爱游山水”系列活动。三是强化区域合作。加强与客源市场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协作,与上海黄浦区和虹口区旅游局等结成友好单位,每年两次赴上海、宁波、杭州等地开展旅游推介(恳谈会),并邀请上海、苏州、杭州等地旅行社来嵊踩点布线。已与溪口旅游集团、横店集团和新昌旅游局达成合作意向,牵头组织成立绍兴、嵊州、溪口三地浙东旅游联盟,推出浙东诗画之旅自驾车精品路线。通过有力的市场营销,去剡溪竹排漂流,到百丈飞瀑观瀑,在南山湖边探秘冰川火山遗迹,从清溪源头皮艇漂流,爬覆卮高山滑草,寻访王羲之故居的书法体验,逗留路边的农庄体验农事等等,已成为来嵊旅游的经典项目。
5、创新行业管理,行业建设得到新加强。近几年,旅游总收入平均每年保持在15%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我市A级旅游区门票人次为36.7万,A级旅游区和星级饭店旅游直接收入为1.5亿元。继百丈飞瀑、南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AAA级旅游区之后,又有剡溪漂流、崇仁古镇、清溪漂流等7家成为AA级旅游区。百丈飞瀑、清溪漂流入选浙江省2008年十大避暑胜地。坚持“行业提档升级”战略,嵊州宾馆经过改造,成为我市首家四星级酒店;悦尔登、国商宾馆已评为三星级酒店。乡村旅游逐步启动,施家岙剡溪漂流、书圣故里华堂村被省旅游协会列入全省美丽乡村100家,其中施家岙剡溪漂流进入30强。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