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 2009年10月21日14:38:33 |
|
|
嵊州市总人口73.5万,其中农业人口60.5万,是中国茶叶之乡、木兰之乡、竹编之乡、香榧之乡、桃形李之乡、中国长毛兔生产示范县市。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 以加快集约化经营、组织化运作和品牌化营销的“三化”联动推进嵊州特色农业发展,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全市实现农业生产总值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87元,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2.3%。我市已连续第6年被评为浙江省发展外向型农业工作先进县(市);被浙江省政府评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市)和茶叶、蔬菜、花木产业单项强县(市);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县(市)。
一、加快集约化经营,着力构建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按照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新、产品调优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台了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十一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引导农民发展优势农产品,初步形成了茶叶、果蔬、畜牧、花卉、竹笋、香榧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了崇仁应桂岩名茶基地、谷来镇香榧基地、鹿山江夏茭白基地等十大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全市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84.4万亩,其中茶叶17.8万亩,蔬菜9万亩,花木10万亩,香榧8万亩,建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0个。茶叶、果蔬、花卉等10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0%
以上,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同时我市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到去年底止,全市外拓农产品基地总面积已达到86.5万亩,实现了在市外再建一个嵊州农业的发展目标。
二、加大组织化运作,不断壮大市场经营新主体。
近年来,我市通过行政推动、上下联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实施农业龙头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1、以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平台,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02年,我市在市经济开发区划出2平方公里作为农产品加工园区,搭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平台。7年来,累计投入资金6.25亿元,有1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发展,年销售收入达到12.2亿元,年农产品出口总额达8200万美元,分别占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和出口总额的45%和75%。到2008年底,全市拥有农业企业201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4家,年加工产值超亿元的农业企业8家,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29.3亿元,实现销售总额27.2亿元。
2、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依托,农产品流通业不断拓展。我市通过依托基地建市场、多元投入办市场、组织农民闯市场,逐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网上农展市场为平台,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为基础,农民贩销大户为依托的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各类农副产品专业市场19家,拥有摊位3208个,年成交额达24.6亿元,形成了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国茶叶城、花木市场、桃形李市场、茭白市场等一批带动力较强的龙头市场,其中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20.5亿元,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定点市场。
3、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农民组织化程度切实提高。近年来,我市把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来抓,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力度。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10家,发展社(会)员10700多人,其中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6家,绍兴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已遍布生产、加工到流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多类型、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方式和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品牌化营销 切实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我市按照“一个产业主打一个品牌”的目标要求,采取积极引导、政策奖励、工作考核的办法,大力鼓励农业企业创品牌、争名牌。通过设计多种载体,组织开展各种擂台赛(如茶王炒制赛、长毛兔产毛大赛)等,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重点加大“越乡龙井”茶叶、“白中王”长毛兔等集群品牌的培育,积极争创农业名牌,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产品注册商标130多只,其中全国农博会名牌产品3只,浙江省著名商标4只,绍兴市著名商标17只,浙江省级农业名牌产品8只,绍兴市级农业名牌产品15只。“皇帝”茶叶被评为浙江名牌农产品,山珍牌香榧被评选为浙江省“十大市民最喜爱的品牌农产品”。2009年,嵊州“越乡龙井”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榜首。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