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平地开好花,高山出好茶。”嵊州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贵门、谷来、里东和上东等山区都盛产优质好茶。唐代茶圣陆羽所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也提到了剡茶。
古时嵊州称剡县,故所产之珠茶亦称“剡茶”。珠茶向以形似珠、色泽绿、香浓味醇而著称。相传珠茶曾以“贡熙”为名,作为对康熙皇帝的贡品。当时嵊县交通比较闭塞,珠茶出口以绍兴平水镇为散集地,故珠茶又称“平水珠茶”而沿袭至今,但平水珠茶的产量、质量均为剡茶所主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后,剡茶有较快的发展。1689年,英国开始从福建输入茶叶,嵊县珠茶通过厦门出口。1842年,五口通商后,珠茶经宁波转上海,专供外销。珠茶按品级可分:虾目、麻珠、宝珠、珍珠、兰珠等5个花色。其中以虾目品质最佳,售价最高。当时珠茶产销空前旺盛,在英、美、俄、法和北非等国际市场的茶叶销售中,珠茶位列榜首。
上世纪80年代,嵊州形成了三个名茶生产基地,即以嶀山为主的龙井基地,以覆卮山为主的辉白基地和西白山、四明山为主的毛峰茶基地,恢复和开发了10种名茶。1996年7月,嵊州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2009年6月,嵊州越乡龙井在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评选中,荣膺浙江省十大名茶榜首。
嵊州名茶在手工制作上有一套较为复杂的工艺。越乡龙井、辉白、毛峰、银针等名茶的制作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以越乡辉白为例,其工艺流程有:摊青、杀青、初揉、初烘、复揉、复烘、炒二青、辉锅等八道。
摊青:鲜叶采摘后应摊放在软匾或篾罩上,使鲜叶失水均匀,时间以4至12小时为宜;杀青:利用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促进内含物质转化和水分失散;初揉:在外力的作用下,使茶叶进一步搓成条;初烘:是茶叶干燥的前道工艺,使茶叶内的水分失散;复揉:在外力作用下,使茶叶进一步卷搓成条;复烘:是茶叶干燥的后一道工艺,进一步散失茶叶内的水分;炒二青:茶叶在热力、抛力、挤压力的作用下,以散发水分、发挥香气和造型为目的的一道工艺;辉锅:茶叶干燥的最后一道工艺,进一步做形、发挥香气滋味,散发水分。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瑶草生阶墀,玉尘散庭阙。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伴随着唐人咏剡茶的一行行诗句,伴随着古老的制茶艺术,“剡茶”从历史深处走来,并演绎成了一种风雅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