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又称彩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由于花灯象征喜庆、吉祥,故它总与节日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
越剧《王老虎抢亲》,江南四大才子周文宾、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正月十五闹元宵,人山人海观花灯。周文宾男扮女装看花灯,却被纨绔子弟王老虎抢入王府要成亲,结果却因祸得福,结识秀外慧中的王老虎之妹王秀英,两人结成伉俪。这是由花灯引出的美好故事,一直被绵软的越剧反复流唱。
相传花灯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隋书·音乐志》载:“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十五日,在京城端门外大放炬火,光烛天地,绵亘八里,列为戏场,金石匏革之声,闻于十里外,自是,每年以为常焉。”唐玄宗时,元宵放灯三夜。至宋代,灯放五夜,京华沉浸在狂欢之中。2000多年来,花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绚丽奇葩。
花灯的制作工艺千姿百态,受地域和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但基本技法大致相同。近年来,我市元宵节搞猜灯谜活动,大家都争着做花灯。剡湖街道里坂村的丁大妈是做花灯的能手,早年曾制作花灯挑到大街上出售,近年来,因为商家从义乌市场批发来的花灯样式精美,价钱又不贵,所以丁大妈渐渐冷落了这份手艺。但对于制作花灯的手艺却一点不曾遗忘。日前,记者专程前去采访了丁大妈。
丁大妈说,制作花灯,首先得先将竹子加热半小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但不得过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暴晒;截取竹条所需的长度 ,交叉扎成灯架,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亦可;然后糊灯笼,先裱糊棉纱布,再粘贴二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如没有单光纸,细棉纸亦可)。裱糊棉纱布得先将稀释的糨糊均匀地平刷在骨架表面,再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再用刷子沾糨糊刷平,这里需要注意,刷平糨糊的刷子必须干净,否则灯面将很脏。同时,裱糊的纸也必须糊得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这项工作完成以后,就把灯笼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晾干后再画上人物、八仙、花鸟、仕女等彩绘。喜欢诗词的还可在上面题上几首诗。待文字、图案完全干后,灯笼就大功告成。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是我国流传很广的传统民间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