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南是普通的,因为他只是我市59万农民中的一员,但他又是特别的,因为每年经他手销售的水果总量在200万公斤以上,销售额达到了500多万元,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能做到的。
那么,一个“泥腿子”是如何成长为一位头脑敏锐、市场触角特别灵敏的贩销大户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沈伯南的传奇人生。
在沈伯南的组织下,崇仁镇果农自发组建了盛发果业专业合作社。
南下北上
他最终把脚落在了山里
今年51岁的沈伯南是崇仁镇福安村福坑口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沈伯南刚开始的人生并不传奇,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30多年前,沈伯南刚踏上社会,在家里扎扎实实地做了几年农活后,就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当时年仅20岁的沈伯南就想出去“闯荡江湖”。
“自己还年轻,总想去外面闯一闯,否则就好像虚度人生似的。”说干就干,沈伯南当时就背了几袋嵊州特产——珠茶南下福建,开始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当他带着茶叶乘着火车去福建倒卖完茶叶时,数数手中的钱,“赚100多块钱,用现在的眼光看,100多元谁都不会稀罕,但对那时的我来说,这是一种对我‘闯荡’市场最大的鼓励和肯定。”沈伯南说。为了赚回车费,每次从福建回嵊,沈伯南还要带一些福建特有的木板带回老家倒卖,“一般能卖二三十块钱,来回的火车票钱已足够了!”这时,生意人的影子已在20岁的沈伯南身上渐渐显现。
在贩销茶叶之后,沈伯南又多次南下到广西收购桃核回嵊贩销,此后北上山东,做起了苹果苗的生意,随后,他又在福建做起装修生意。“南下北上,忙忙碌碌过了10多年,虽然赚的钱并不算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积累了经验。”沈伯南说。
一晃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中期,随着土地承包到户,水果产业在我市蓬勃兴起,一直在外闯荡的沈伯南故土难离,他想回到故乡,同时,他也看到在家乡发展水果业的商机。1996年初,他终于打定主意回家乡发展水果产业。
说干就干,回到嵊州后,经过多方联系,在老家附近一个村子一座名叫“万瓜山”的山上,沈伯南承包了200多亩荒山,开始创建他的水果“王国”。
当时,沈伯南拿出了全部积蓄,还筹措了近20万元,邀请亲友劈山整地,统一规划果园80亩、茶园20多亩。或许是山里人更懂山吧,沈伯南在山里扎了根。
沈伯南在城中市场农产品展销中心
艰辛创业
他成了一名“果木土专家”
自从承包了这200多亩土地之后,沈伯南的生活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辛苦”。
沈伯南与妻子在山上搭建几间小屋,作为自己落脚之处,早晨,他与妻子迎着晨曦外出开荒,晚上,披着星星回到小屋,两人一起在山上埋头苦干。
经过整理的土地已成形,但要让荒山真正变成赚钱的“花果山”,选择优良的品种种植是关键中的关键。当时,每当听说哪里有好的品种,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要去看一看,适合自己种植的,就引进来种一种。
一位与他熟识的朋友告诉记者:“一听说哪儿有卖得特别好的新品种水果,他马上就能从椅子上跳起来。” 2002年,有个金华客户到嵊州来收购水果,谈话间无意说起,在金华有一个叫做“红李”的新品种,销路非常好。沈伯南马上和村里的同行赶到金华,希望对方能够提供一些枝头和苗木以便种植。出于商业目的考虑,对方自然不肯,可是沈伯南不放弃,来来回回跑几趟,对方终于被他的诚心感动,答应送他一批红李苗木。
随后,他又从丽水、永康等地引进各种优良水果种植。“每次去引种,来来回回车费都要好几百块钱,这在当时还不是个小数目呢!”沈伯南说起这事略带骄傲。
由于科学管理,并不断改造老品种,沈伯南种的果品质量和名气逐年提升。2005年,他的果园被认定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6年,他的“翠冠梨”在浙江省精品水果评比中获得金奖。
产销并举
他贩销水果为自己更为大家
几年后,沈伯南经营的荒山已成为了“花果山”,每年出产的水果有几十万公斤。当时,在沈伯南发展水果产业的同时,由于福坑口附近村子山地较多,村民发展水果基地的速度也非常快,面积已达几千亩,年产水果达几百万公斤。如何销售水果已成为摆在村民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为销售自己的水果,另一方面又为帮助更多的村民解决水果卖难问题,有贩销经验的沈伯南就开始四处奔走,以图走上水果贩销道路。为建立水果销售网络,沈伯南四处联系,同时又亲自跑到宁波、义乌、杭州、嘉兴等各个城市的水果市场进行考察,并与市场销售人员进行联系和合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沈伯南渐渐建立了自己的水果销售网络。同时,又由于他诚实守信,很多人慕名找他作为自己的中间人,他的水果贩销网络越织越大。
现在,每当桃子、李子、葡萄等水果成熟时,福坑口村口就会停满来自于各个城市的车辆,他们大多数都是沈伯南为果农联系到的客户。
自从当上水果贩销大户后,对于一些水果销售困难的果农,沈伯南特别同情,总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长乐镇有一个名叫陶友龙的果农,种植了10多亩红李,虽说红李是年年丰产,可销路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尽管他跟沈伯南并不认识,但抱着试试的心理,2007年,他给沈伯南打了一个电话,看能不能帮他销售水果。沈伯南接到电话后,马上就联系客户进行收购,陶友龙种植的十几亩红李没出几天就卖了出去。到现在为止,沈伯南已经为陶友龙卖了3年的红李。慕名找沈伯南销售水果的果农还有很多,每一次沈伯南都有求必应。“果农有困难,只要是帮得上的忙,一定要帮。”沈伯南这样说,这也是他的宗旨。
沈伯南对于自己成功的经验从不保留,每当有同行向他请教,他总是无私地把经验传授给他们。如在今年4月份,沈伯南站上了讲台,为水果贩销户们讲解水果贩销的生意经。“贩销户要做得好,必须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比如像绍兴、慈溪、无锡的消费者,他们比较喜欢吃桃子,这些地方的桃子销售就比较好;像嘉兴、宁波、路桥、无锡等地,消费者都喜欢吃李子,李子的销路就很好;路桥人还比较喜欢吃酸的水果,那送到那里的水果酸一点也不要紧。”当别人问他把自己的独门“秘笈”传授给大家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意时,憨厚的沈伯南总是笑笑说:“只要能够促进我市水果业发展,让大家共同致富,我把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告诉大家也是非常值得的。”沈伯南强调,这样做更是一种责任。
在向同行传授贩销经验的同时,沈伯南还把自己从各地引进的一些新的水果品种提供给附近的果农种植。一位福坑口的果农告诉记者:“沈伯南不像其他人,他每次引进新品种,只要我们去向他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送种苗并告诉我们怎样种。”沈伯南自从开发了自己的水果基地以来,一共引进水果新品种不下数十种,但这些新品种在福坑口其他果农的果园里都能找得到。沈伯南到处求购新品种,最后得到好处的往往是其他果农,有人说他傻,他却说:“藏起来也没意思,要富就大家一起富。”
每一年,沈伯南年贩销水果总量在200万公斤左右,产值达到500余万元,他的客户遍及绍兴、宁波、杭州、上海等地。2004年,在沈伯南的组织下,崇仁镇果农自发组建了盛发果业专业合作社,2005年,他还为合作社产的水果注册了“越香园”商标。今年,他又在城中市场农产品展销中心租了一个摊位,以此为基点,他将使自己的水果品牌家喻户晓,由此,沈伯南的“水果市场”必将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