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英村风光
一
一提起道教,脑子里就会跳出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确如此。道教与佛教的许多内容,是没法按照我们世俗的理解而正确说出来的,仅凭着我们的一点世聪辨智,就去解释佛与道的理论精髓,无疑于蚂蚁撼树!
在嵊州境内,道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其实要比佛教文化早。《释名·释长幼》对“仙”字的解释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道教理想的成仙修道环境,必须在超尘脱俗、幽深僻静、高耸入天、云雾缭绕之名山。而在嵊州,早在东汉时,就有《刘阮遇仙》的故事流传于世,嵊州可以说是道家神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刘阮遇仙故事在中国道教史和文学史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果细究其源头,与道教的神仙与洞天福地的概念颇相吻合。自古以来,“剡多名山”。加上三国时杨祖德剡溪觅金刀的传说,连同“两火一刀可以逃”(两火一刀即是“剡”字)之谶言,使得古剡县成为了全国著名高僧、高士以及文人们向往的栖息之地。否则,那条“唐诗之路”就不会从他们的脚下开辟出来,那么丰富的佛教、道教、哲学以及文学遗产也不会在这里保存下来。
二
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不然。许多道家与文人们也都喜欢清幽之处,而清幽之处大多非名
山莫属。自东晋以后,北方士族南迁过来不少,他们带过来的玄谈之风与佛道思想互为相融。这段时期,嵊州历史出现过一个人物:王羲之。
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在父母坟前设誓辞官,隐居剡县的金庭。金庭原来只是一个洞,为一樵夫所发现。洞内宽敞,有卧室、书桌,还有一口小池子,可蓄鱼。王羲之就在洞里生活,养两只通人性的大白鹅,伴随着他作画吟诗,还有米酒可以喝。当然,一家人隐居自然会少些乐趣,若有三两知己共度时光,那便会适意许多。于是乎,大诗人许洵从萧山迁居过来,与他作邻。不久,高僧支遁也随之到此地弘扬佛法,创立“即色宗”,撰有《即色论》。我们可以想象,三位好友,怀着各自的人生理想,朝着自己的人生方向前进时,暂时走到了一起。在那些个宁静闲适的时光里,无论春夏,无论秋冬,无论阴晴,无论雨雪,他们随时可以聚在一起,品茗或小酌,对弈或相吟,抚琴或吹箫,相谈儒释道,笑对天地人。
王羲之在世时,曾经舍过几次宅院为寺,有普照寺、戒珠寺等。在金庭时又想舍洞为观,可惜未能遂愿。到了王羲之的五代孙王衡,他那时做了太守,有次回乡时,想起自己的祖宗未能完成的心愿,便把金庭故居改为崇妙观,也可算是“前人心愿后人了”吧。这个道观改成后,有个著名的道士叫褚伯玉到了这里潜心修道。他的道风高炽,齐高帝派人马来接他,他看着眼前的绿水青山,坚决地摇了摇头,说:此地甚好,别无他求,并给齐高帝写了一封信,表明了矢志不渝去修道的决心。高帝深为折服,赐道观为金庭观,修复一新。于是,金庭观不再是一个洞,而多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清殿、金庭道观、书楼等建筑。一时间,道观庄严,气象万千,非昔日所可比拟。在后来的朝代里,一些文人雅士纷纷涌向金庭观,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葛洪炼丹处
三
在嵊州,另有一位著名的道教人物深入人心,那就是葛仙翁葛洪了。 一说起他,人们马上会报出葛英、葛仙翁垂钓处、葛仙翁庙、丹井等处遗迹。在嵊州有好几处葛仙翁庙,但最为有名的要算葛英村的葛仙翁庙了。葛英地处西白山,此山乃净土福地,灵山妙境,人称“道家遗踪,炼丹宝地”。
在中国历史上,葛洪炼丹之地,在全国各地似乎都有,而且在每一个地方,都说葛洪炼丹之处是如何如何的清幽与美妙。在嵊州,葛洪的炼丹之地位于西白山上。这座山似乎不怎么出名,却真是一座仙境。我无意当中读到一篇写西白山的文字,马上为之着迷。全文照录如下:
西白山为剡之西障,跨婺、暨、剡三邑,与邑东四明山对,其间有大小西白,大小二昆。寺有上下鹿苑,仙有赵、葛、褚、孔。岩有锯石、虎头叠石、石有棋盘、石笋、仙瓮。泉有瀑布,瓮有丹井。亭有玉虹、啸猿。阁有隐天、齐云。堂有接山,峰有天柱。轩有疏山,馆有太平,洞有广信,盘有仙女,茶有云雾,园有术枣,禽有五色,兽有赤玃、白猿。祠有葛仙、武肃、录济。房有蜜,水有剡,田有琼,溪有戴,山有口,塘有莲,池有盘龙、全钩、眠犬。乡有长乐、开元、太平。古称越中山水甲东南,而剡则杜子美称其秀异,李青莲叹其清妙,白太傅以剡为越中眉目,兼之王谢,二戴刘阮之事,又啧啧人方,以此言之,太白真是胜地,良不诬也。
这篇文字好独特,写了这么多景点,且无一个形容词,惟举人物、地名、建置与土产等。文中提到“仙有赵、葛、褚、孔”,分别指赵广信、葛洪、褚伯玉和孔圭。赵广信是三国时阳城(今山西省阳城县)人,魏末渡江入剡中之小白山炼丹,丹成,白日升天而去。褚伯玉是南朝钱塘(今杭州)人,隐居剡中三十余载,前文已有介绍。孔圭系南朝山阴(今绍兴)人,从褚伯玉学道。这里重点要说的是:西白山(分太白山与小白山)与葛洪有关的葛仙翁庙与丹井。葛仙翁庙建于南齐年间,庙里祭祀的是葛玄与葛洪。葛玄,三国吴时入剡中西白山,炼丹,采药,种茶,为民治病,教导养生,善声甚隆,当地人称为葛老仙翁,后得道成仙。他的孙子葛洪是晋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年轻时数度被召为官,政绩卓著,著有《抱朴子》百一十六篇,金匮药方百卷。后辞官,游名山,访高士,热衷于道教研究。东晋时从天台山入剡中上西白山,构庐而居,承袭其祖父遗愿,采药、炼丹、修道与医病兼顾。他不但自己采药种茶,还教授村民们识药性,采药,以便自备自治,还指导他们如何种茶种草药,在治病之余,还能增加收入。平时,他总是行善积德,情系百姓,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与称赞。他得道成仙后,后人感其恩德,立庙祭祀。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陈瑜的陪同之下,亲自到葛英村参拜了葛仙翁庙。山下有公路直通山中的葛英村。坐在车里,感觉到车子盘旋在山中的公路上,峰回路转,千折百返,白云深处,露出了秋天的颜色,那些躲在白云里面的秋意,在我看来,如同仙境般迷人。未入山,先已感染了仙气,顿觉飘逸了起来。恍兮惚兮,如同羽化成了仙。葛英村周围,也就是葛仙翁炼丹之处,长满了挺拔的松树,齐刷刷地长在庙的四周,似是守护神一般站在那里。钟灵毓秀之地,于此可见一斑!我眼中的松树,一棵棵仙风道骨,高耸插天,难道,他们也要随葛仙翁羽化成仙不成?万物有灵,谁说他们不会作此想呢!顽石能点头,松树就不能成仙么!
我们所看到的葛仙翁庙,重建于2003年,重檐挑角,颇为壮观。葛仙翁神像重新塑了金身。也许是村民们怕他寂寞吧,在他身边还塑了送子观音、财神菩萨、母子娘娘和左右侍童等像。“葛仙翁庙”四字高悬在庙堂之上,看上去好有气势。
不知道何日更重游,就把庙貌全都拍了下来。留一份在相机,更留一份在心底,使自己时时刻刻怀有道家之德,仙家之风。陈瑜说,这上面不远处,还有赵广信的庙,庙旁有丹井。我知道,这里的丹井被人称之为嵊州第一泉,井水之甘冽,之清逸,无出其右!我在心底暗暗地想:一定要上去,尝一口仙水,即便成不了仙,品一口仙水也是好的。通往赵广信庙的路挺好走的,是水泥路,每一个台阶均有某某村某某人字样,这是许多村民捐助的。我走在每一个台阶上,感觉就像踩在他们的身上一样,非常小心谨慎。我在领受着他们那一份份深厚情意的同时,一步一叩首,向他们致谢。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得到善神的佑护的。少顷,就到了赵广信庙前,庙甚简陋,仙气却足。庙前的白玉兰树高大粗壮,想必上了年纪了。就这样无怨无悔地遮盖着庙宇。尽管是小小的一间,但感觉起来颇有气象。在得道者眼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芥子可以纳须弥,小庙能容大乾坤呐!刚拜完葛仙翁,我又在赵广信像前磕了头,一切正直、善良、智慧者,都是我崇敬的对象。
陈瑜说,旁边有一口丹井。井旁放着一只碗,一只瓶子,是供人喝水的。陈瑜怕不卫生,说我们以前来的时候,是用白玉兰的叶子取水喝的。这倒诗意,她便摘下一片硕大的白玉兰叶子递给我,我弯身躬腰走到井口,用叶子取水,一连喝了几口,唇齿间弥漫着清甜与香醇。丹井里的仙水真与俗世之水无法比拟呢!忍不住又喝了两口,心想着,这么喝下去,会不会整个人轻得像根羽毛,升上天去?后来一想,如果喝了水就能升天,那此地百姓不就统统升天了么!于是,又喝了一口。真乃好水!
|
西白山风光
四
其实,在嵊州历史上修道的道家何止一二!南朝至隋唐,著名道教人物先后入剡的除葛洪、赵广信、褚伯玉、孔圭等外,还有顾欢、孙韬、司马承祯、吴筠、贺知章等。如果要往细里说,道家文化与嵊州习俗,亦大可做一篇长文,宥于篇幅,不能一一述说,只得割爱了。
如今,我们生活在喧哗浮躁的年代。我们缅怀他们,纪念他们,在他们留下来的文化大餐中汲取着精神营养。我们想象着仙风道骨是何等超尘出世的一种情怀!这份情怀如同琼浆玉露,灌溉着我们日渐枯萎的灵魂。
冲虚之洞天,养真之灵境,我心向往之。嵊州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又岂是我一人能说得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