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记者 吴锡英 2010年01月08日15:02:09 |
|
|
“坚持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克难攻坚的根本之策。”2009年,无论是地方政府、科技部门还是企业主,对此都形成了共识。这一年,在“严冬”的拷问下,政府、部门、企业三方联动,在科技创新的领域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培育土壤”比“拔苗助长”更有价值
要加快科技创新进程,政府的扶持无疑是一餐丰盛的“宴席”。去年,市委、市政府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其中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就是其中一项。据统计,2009年,市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达到6500多万元,比上一年增长30%左右,这一“血液”的注入,为我市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立下了汗马功劳。
良性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一定是在良好创新生态下的创新企业群的活动,而不是少数几个企业的活动。对政府来说,在“培育土壤”上下工夫,让一定区域内的创新土壤越来越肥沃,这比单纯“拔苗助长”更有价值。
2009年12月20日,由市政府投资建造的科创中心二期工程已结顶,增加的8400多平方米孵化厂房正在等候着已经洽谈成功或正在洽谈之中的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及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等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孵化。
“做出样子”比“喊破嗓子”更有实效
技术创新的主体只有一个,那就是企业。按市科技局局长郑志钧的话说,“企业是主体,客户是导向,市场是机制,政府是环境,院校是支撑,而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企业家是灵魂。”认定了这一思路后,市科技局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以产业现状为背景,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寻求对应专家为方向,在实用、实在、实惠上做好文章、做出样子。
“三个打破”和“三个多上”服务到企业主的心坎上。打破了原来邀请高校要档次高的特点,打破了原来邀请专家要学历高的特点,打破了原来开展活动要规模大的特点,而是在“三个多上”做好文章,即邀请到有针对性的有用的老师多,有目的性的组织企业开展对接活动多,落实签约项目多。
据悉,2009年我市共举行各类科技合作活动20多次,邀请来嵊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的专家和老师达300多人次,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对接活动10多次,新建校企合作30余家,落实签约项目40多项。
2009年3月,市科技局邀请了德国柏林艺术学院院长埃贡教授来我市作《全球厨具发展设计与市场方向》专题报告,洋为中用,深受厨具行业的欢迎;8月,根据企业需求,通过市科技局牵线,奥力公司与中科院电工所开始合作,双方经过多次商谈,合作开发的电动汽车电机控制技术项目正式在09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上签约;11月,因天乐集团需求一名博士的要求,通过市科技局联系,天乐集团的两位老总赴四川大学考察,因为有良好的前期准备,双方谈得比较满意,目前已正式签约四川大学张博士进天乐博士后工作站工作。
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等高校院所多次来我市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对接活动。虽然有的学校档次不是很高,但是他们的技术比较实用,合作成本相对实在,参与对接的企业反响良好。浙江天乐集团公司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合作开发的扬声器用铝镁合金音盆项目、市防火材料厂与绍兴文理学院合作开发的防辐射防火材料技术等项目已正式签约,还有4-5只项目校企正在商谈中。
2009第二届中国(嵊州)电机展览会的举行,再一次开拓了我市科技工作的新局面,赢得了企业主的赞声一片。4个展区近300个摊位无一虚席,来参加展会的各行业人士几乎挤爆了整个展馆。更可喜的是这次活动邀请到中科院、西安微电机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37所、专家120名,落实签约项目21项。
“科技创新”比“复制扩大”更有成效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如浙江奥力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钱良钗所说,要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技术创新上下工夫,以一流技术制造出一流产品。和奥力集团一样,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科技投入,不惜花巨资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并用先进技术牢牢占据市场制高点。
如浙江三博聚合物有限公司舍得投巨资,一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每年以开发5个以上新产品的速度向前推进,并于2009年11月获取了《热塑性弹性体低烟无卤阻燃材料规范》《热塑性弹性体输液(血)器具材料规范》国家标准的“话语权”。谁抢占了技术创新制高点,谁就可能一路领先,否则就将被淘汰出局,这已成了嵊州企业家的共识。
“建立平台”比“单打独斗”更能发展
开展技术攻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借助高校名校的科研力量则是提升我市企业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科技主管部门的努力下,不少企业都有了高校名校这个坚实的技术后盾,创新载体也在不断增多。
2009年,浙江三博聚合物有限公司与浙江川科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晨怡(浙江)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市龙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绍兴共享和牌节能灯具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成为绍兴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还新建了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嵊州分中心、嵊州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技术转移中心、嵊州绍兴文理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等3家技术转移中心,新建万能弹簧机械研发中心、手牌葫芦机械研发中心、一洲模具塑料研发中心等8家校企合作研发中心,新组织认定嵊州市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0家。
中心的建立、平台的落成,为加快我市产学研的快速发展,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嵊州企业发展的活力,在“科技创新”这一脉络中搏出了强音。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