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企业当“伯乐”
随着经济形势的回暖,我市部分骨干企业从新年开始,就显现出大量的用工需求,而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供小于求的情况,使原来的“求职难”演变成了“招工难”。面对新形势,市劳动保障局多管齐下,切实帮助骨干企业缓解“招工难”问题。
劳动力市场搭起“鹊桥”
今年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为期4天的“2010春季大型人力资源交流大会”举行,共有270多家企业进场交流,提供就业岗位13000多个,达成就业意向7750人。今年春节一过,以人力资源市场为阵地,市劳动保障局相继举办“第七个就业再就业援助周活动”“妇女劳动力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多样的人力资源交流会,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了对接平台。
针对原劳动力市场场地小、停车难、功能差的弱点,市劳动保障局利用原嵊州市光电厂厂房改建市人力资源市场,市场面积从原来的400平方米扩大到1500平方米,并加强市场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同时,通过构建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了市、乡镇、社区三级信息联网,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规范操作、公平诚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招工流动车”下乡招工
近日,市劳动保障局以“招工流动车”的方式,组织嵊州雅戈尔、天乐数码、巴贝领带等骨干企业到崇仁、谷来、北漳等乡镇进行招工,送去就业岗位1000多个,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骨干企业的招工压力。
市劳动保障局培训(就业)科长方明告诉记者:“‘用工荒’有很多原因,用工信息不对称就是其中一个,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对企业的用工情况都不熟悉。”开通招工流动车可解决这个“不对称”问题。今后,“招工流动车”将定期和不定期继续为企业送工下乡,把就业岗位和信息送到农民家门口。同时,发挥农村劳务组织者作用,组织山区茶叶采摘工在淡季时到骨干企业上班。
“请进来”和“送出去”
春节前后,市劳动保障局领导带领领带服装协会和嵊州雅戈尔等企业,赶赴安徽、河南、云南等地招工,与当地劳动部门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准备进一步拓展和建立省外劳务协作,深入到劳动力集中输出地区,建立5个以上省外长期劳务合作基地。通过定向培训、委托招工、带骨干企业外出招工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引进实用劳动力,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
通过对骨干企业用工需求的认真调研,市劳动保障局梳理出服装缝纫、真丝针织套口、电机嵌线等几个符合嵊州产业需要,用工需求较为突出的紧缺工种,有针对性地开设紧缺技工培训班。培训班面向全社会招生,对劳动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免费技能培训。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者发给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直接推荐输送到骨干企业就业,为企业提供实用技工。
引导企业树立民本意识
市劳动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要吸引和留住员工,企业也要树立民本意识,把农民工真正地看作是企业的主人,给予他们平等的待遇和尊重,营造良好的企业用工环境。如何对待外地员工,嵊州市雅士林领带服饰有限公司的做法无疑具有典型意义:公司对员工实行包吃包住,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
对此,市劳动保障局积极引导企业适当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每月一般工种提高到1500元,紧缺工种提高到1700元到2500元。同时,引导企业要在满足员工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开展多种精神文化活动,以满足员工尤其是80后、90后等新一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提高企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