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记者 杨海涛 2010年04月22日11:55:03 |
|
|
余亚囡在海边留影。她希望弟弟看到报道后,能早日与她团圆。
寻亲团一路走来,所散发寻人启事。杨海涛 摄
由浙江省嵊州市35名市民组成的寻亲团20日来到青岛,其中两名要在青岛寻找自己的亲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两人至今尚没有与自己要找的亲人见上面。昨天,寻亲团乘车返回嵊州。要寻找自己弟弟的嵊州市民余亚囡告诉记者,她的心还在青岛,寻找弟弟将是她这辈子决不放弃的努力。从今天起,本报与嵊州电视台联动,市民如有线索可拨打本报热线82860085,一同为寻亲团成员"圆梦"。
35人来山东寻亲四天
本月16日,由35名嵊州市民组成的寻亲团分乘一辆大巴和三辆私家车进入山东,首站为临沂,后又转至德州夏津,最后途径高密来到青岛。"这几天,这35名成员的心情不断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他们每天睡得很晚,起得很早,我想他们肯定是太想念自己的亲人了,他们别无所求,不论将来被寻找到的亲人是富贵还是贫困,他们都将一视同仁,他们称不会去打扰对方的生活,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跟失散多年的亲人见见面,想知道对方是否过得好。"嵊州电视台的记者杨林水说,在这些寻亲者中,还有一些是背着父母过来的,他们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担心空手而归会让父母更添悲伤。
4天的山东寻亲之旅,让35名成员疲惫不堪,但他们却没有丝毫的外在表现。由于过度疲劳,嵊州电视台的记者杨林水在和记者交流时嗓子哑得已几乎说不出话。"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在前几个章节,他们的家庭是不幸福的,在后几个章节,社会的稳定和谐和经济的发展又给他们带来了寻求完美幸福的机遇。"杨林水说。
当年托付人拒绝见面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亲人。"在寻亲团中,有一名寻找妹妹的女士,她姐妹五个,1976年,其父因患有坐骨神经风湿病,一直卧床不起,直至深度瘫痪。"当时这天大的事儿一下子把我们全家蒙住了,因为父亲是我家的顶梁柱,靠母亲一个人干农活及亲戚的援助实在难以为继,当年大姐9岁,二姐7岁,我5岁,四妹3岁,小妹刚满周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家里将小妹送人。途径青岛时,因为水土不服,小妹患上严重的腹泻,青岛火车站的一位好心人见状,将小妹送往妇幼保健医院。"这位女士说,后来,该院的一位医生在听了该女士妈妈的哭诉后,将其小妹托付给一名肖姓妇女。
此次寻亲,这名女士找到了妇幼保健医院那位曾帮着将小妹托付给人的大夫,但由于时间太久,对方不愿让该女士打扰其小妹现在的生活,拒绝与她见面。
人贩子手中截下弟弟
余亚囡也是35名成员之一,此次她要来青岛寻找自己的弟弟。她家住嵊州桃园镇佟家村,其弟弟在1977年农历正月二十九出生。由于当时家庭生活困难,刚满一岁的弟弟被一名"好心人"带往外地,途径青岛火车站时,被民警拦了下来。经审讯,民警发现这名所谓的"好心人"其实是个人贩子。当时火车站的民警曾给余女士所在的佟家村打过电话,问他们还要不要这个孩子,接电话的是余女士她们村的村长,村长答复说不要了。从此,余女士的弟弟和家人失去联系,至今已经32年。
余女士说,她听说弟弟被当时的火车站站长或书记领养了,但几经证实,并未寻得一个结果。"我也知道寻找弟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但我还是会继续到青岛找弟弟的,不是为别的,就是想给老人一个交代,弟弟还活着,还活得好好的。"余亚囡说。
昨天一早,寻亲团开拔返回嵊州,在为期4天的寻亲旅程中,其中5人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均在夏津。该团组织者裘红胜说,他们还会组织类似的寻亲活动,并希望在青岛见到那种团圆时的激动场面。
新闻延伸
找亲人创办专门网站
该寻亲团是由当地的一名叫裘红胜的市民组织发起的。裘红胜今年将近40岁,本身也是寻亲团的一名成员。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养活不了他们几个姐弟,其小妹便被抱至山东"送人"了。进入21世纪,家里的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宽裕了,裘红胜的父母便有了寻找小女儿的想法,裘红胜也想知道自己妹妹的下落,便踏上了寻亲之路。他发现,在这条路上奔波的并不止他一个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嵊州当地大约有5000人被山东人领养,其中30%在青岛。
裘红胜几经奔波,来往于德州夏津和临沂等地,但一直没有找到小妹的下落。无奈,他创办了"大海捞针寻亲网",帮助自己和其他有需求的人来寻找自己的亲人。
|
|
|
|
|
|
|
|
|
新闻总机:0575-83111111 |
新闻热线:0575-83119666(编辑部) |
0575-83119777(记者部) |
武哥热线:0575-838870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