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氯胺酮违法犯罪在我国发展蔓延非常迅猛。一方面以青少年为主的吸食滥用氯胺酮群体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的文化娱乐场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危害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在暴利诱惑下,走私、贩卖、运输、制造加工氯胺酮违法犯罪案件不断增多,管理打击形势日趋严峻。因此,为提高打击氯胺酮违法犯罪技能,禁毒民警应对氯胺酮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一、 氯胺酮基本知识:
氯胺酮,化学名称为2-邻氯苯基-2-甲胺环己酮,因其英文名为ketamine,所以又俗称"K粉"、"拉K"或"索K"。氯胺酮一般以盐酸盐形式存在,盐酸氯胺酮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在医疗上以制剂形式[100mg(2ml);100mg(10ml);200mg(20ml)]使用。氯胺酮注射液是一种医用静脉全麻药品,具有安眠、镇痛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小手术、小儿检查或诊断操作时麻醉诱导及辅助麻醉。人体静脉或肌肉注射后很快出现意识模糊,如入梦境,但仍可睁眼,肌张力增加呈木僵状,对周围环境的改变不再敏感,而痛觉却完全消失,意识和感觉分离。
氯胺酮具有一定的精神依赖性,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会对脑部造成永久损害。氯胺酮对人身体产生毒副作用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梦幻、谵语、躁动、惊厥;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呼吸暂停、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哮喘;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胃扩张、胃出血;循环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血压上升、心率增快。因此,氯胺酮滥用者一般会表现出梦幻觉、错觉、尖叫、过度兴奋、烦躁不安、定向障碍、认知障碍、易激惹、呕吐等症状。剂量越大,反应越明显。人体注射极量为:静脉注射每分钟4mg/kg,肌肉注射每次13mg/kg,大量使用会引起呼吸抑制、使人成为植物人或死亡。
二、 氯胺酮的滥用:
氯胺酮的滥用者一般是鼻吸氯胺酮粉剂或溶于饮料后饮用,毒瘾深的吸食者将液态氯胺酮直接进行肌肉或静脉注射。而在娱乐场所或私人派对,很多吸食者将氯胺酮与冰毒、"摇头丸"等毒品一起滥用最为常见,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多数滥用者采用以鼻吸食方式,这样可以避过胃部消化液的破坏,由鼻部微血管吸收。吸食前的准备工作俗称"炒K":吸食者利用硬质卡片将粉状的氯胺酮布置成一直线,之后拿起裁剪成适当长度的吸管,一头放进鼻子深处,一头对准呈一直线的"K粉",而后呼气,再用力从头到尾将一直线的"K粉"吸光。
三、氯胺酮的加工制造:
当前,氯胺酮制毒犯罪出现新动向,即由干燥结晶的物理方法提取转向用化学法合成。前几年,国内氯胺酮注射液非法流失问题一度非常突出。究其原因,就是犯罪分子将氯胺酮注射液经过干燥结晶的简单方法提取氯胺酮,然后卖到娱乐场所牟取暴利。以一箱(240盒×10支)氯胺酮注射液为例,在2003年非法卖价2000元左右。按每支含氯胺酮0.1克计算,一箱氯胺酮注射液可提炼240克K粉。即使不添加其它物质,以100元/克卖出,就可获利2万余元。随着此类案件的增多,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氯胺酮注射液的管理力度,犯罪分子非法获取氯胺酮注射液变得困难后,继而转向用化学法合成氯胺酮。近两年,采用化学法制造氯胺酮犯罪活动频繁发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我们发现的化学法合成氯胺酮的方法主要是以邻氯苯甲酸、邻氯苯甲腈或邻氯苯甲酰氯为原料,与其它化学品经缩合,溴化、胺化、水解、盐化等化学反应过程,最后用活性炭去除杂质、结晶就制得盐酸氯胺酮。所需化学品有:邻氯苯甲酸或邻氯苯甲腈或邻氯苯甲酰氯等原料和溴代环戊烷、溴、镁、甲胺、乙醚、甲醇、异丙醇、硫酸、盐酸、活性碳等化学品。目前,制造氯胺酮的这些原料没有纳入易制毒化学品管制,这给我们防范此类制毒犯罪活动造成困难。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对使用这些化学品进行生产的小工厂小作坊要高度警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