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深藏心底的感情称为情结,在南充,就有这样一种情结,那就是丝绸。
上世纪80年代,无论你走到南充的哪个乡镇、农庄,你都可以看到醒目建筑物的墙壁上有一行标语:家家来养蚕,40多天见现钱。
煤油灯下,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戴上老花镜,用竹签挑啊,挑啊,把蚕宝宝从细细的蚕沙里挑出来,放到干净清洁的蚕箔里,直到蚕宝宝长啊,长啊,二眠了,三眠了,四眠了,大眠了,上蔟了,结茧了,排着长长的队伍交售白花花的茧子,数着厚厚的钞票,心里乐开了花。
南充城里的丝厂已经不能“吞”下大量的茧子,县城办丝厂、乡镇办丝厂,“满城皆闻机杼声”,好一片辉煌。那个年代,四川人用的美元,大部分是南充的丝绸换来的。
实际上,由此上溯到2000多年前,南充已是家家栽桑、户户养蚕,“满城皆闻机杼声”了。正是有了这样的传承,直到今天,南充的茧丝绸业尽管经历了市场的阵痛,从辉煌到惨淡,而今又到复苏,南充人一直没有放弃,雄心在,心不甘,一有机会就出击。现在,丝绸依然是南充创汇的主渠道,2009年,南充90%的外汇来自丝绸出口,丝绸产品占据日韩、印巴、非洲、欧美等市场。
因为雄心在、心不甘,5年前,南充捧回了“中国绸都”这块含金量十足的牌子,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为让“中国绸都”这块牌子熠熠生辉,2006年,南充主动积极地承接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战略,嘉陵、西充、南部、仪陇成为“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县。同年,在全市创造性地实施“蚕桑百万工程”,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桑茧“双百万”:桑树总量达到100万亩,产茧100万担。至2009年,南充桑树面积已达99万亩。
与此同时,南充的六合集团、依格尔家纺等丝纺服装龙头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实现丝绸产业“织机无梭化、品质高档化、产品系列化”。引进国内家纺巨头“富安娜”落户南充,使南充茧丝绸业形成了更加完整的产业链。
丝绸情结让南充走向世界,雄心在、心不甘的南充人矢志不渝钟情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