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领剧团、返回故乡嵊县作汇报演出的上海越剧院院长袁雪芬,在“越剧之家”安排好了演出工作之后,又在二十九日回到了她出生和学戏的地方——嵊县杜山村,看望村里父老乡亲们来了。
这里她曾度过了十多载的童年生活。她,一九三三年十一岁时,因家境贫困,到附近柳岸兴福庵学戏,后又回村上学戏。三六年随四季春班到上海,至今近五十年。其间虽回乡几次,但距六三年最后一次回乡,也已整整二十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如今她年逾花甲,重返故里,思绪万千。
眼前,昔日穷乡僻壤的山村,已建造起幢幢新瓦房。她的父母已亡故,乡间唯一的亲人是小叔。进门,叔侄相聚。她叔说:党的农村政策落实,农民有了责任田,自己安排生产,生活一年年好了。就在叔叔宅前,有一人家正在兴建一座楼房。宅后是大队办的五金厂、哺蚕房。
老家附近,大王庙和兴福庵,是袁雪芬永不忘怀的地方。当时小歌班(早期越剧戏班)经常在此演出,是她苦难童年生活时唯一能找到乐趣的地方,现在景物依旧。进得墙门,但见一座戏台台前两根石柱上雕刻着苍劲的草体对联:“新歌抗坠聆今日,旧事悲欢忆当年。”舞台有一人高,观众可以从三面看到演出,一面则是出将入相的二扇门。袁雪芬指着舞台回忆说,当时拉二胡、打鼓板的就住在我家。我家贫困,没钱买票,经常背着比我小三岁的妹妹,等候在门口,到下半场放客时,挤进去看戏。一九三三年来了个女班,听说主角施根妹每月包银三十元,便产生了要学戏、挣钱,养家的想法。
兴福庵,就是袁雪芬随四季春班学戏的地方,当时破落潮湿,二十多个学戏的女孩子就住在这里,她因只身一人离家,没有被盖就与傅全香挤在一起。
在大队活动室里,父老与袁雪芬话旧,乡亲提议袁雪芬唱一段,老袁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讲话的声音也颤抖了。她说: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唱了几十年的戏,却未为家乡亲人唱过。说到这里,激动得摸出手帕,擦着泪花。她说,今天没有准备,我也要唱一段,唱一段我喜爱的《祥林嫂》插曲。因为我同情祥林嫂,盼望那样的命运早点结束,现在终于实现了。
袁雪芬以她醇厚的乡土韵味、婉转的运腔,富有感情的表演,唱了一段“听他一番心酸话”,虽无二胡、鼓板相和,但一曲既罢,众皆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