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盛夏酷暑,著名越剧艺术家袁雪芬仍在紧张地忙碌着。原来由她筹划并负责编写的《越剧舞台美术》一书将在年内付印,另一部带有体系性的专著《越剧艺术概论》也在积极写作之中。
“在越剧改革50年的今天,想不到又遇到剧种的生存和出路问题。”当记者来到袁雪芬家里访问时,这位将自己的荣辱与剧种兴衰维系在一起的老艺术家显得十分焦虑与不安。她说:“我已74岁高龄。去年年底一场大病住院开刀才转危为安,这使我感到时间宝贵,要抓紧时间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而越剧脱离观众,跟不上时代,沦落到又要混饭吃的局面,更使我有强烈的危机感。”
危机在哪里
记者:越剧的辉煌时期至今使人记忆犹新,而今正在失去她的灵气和影响。作为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您觉得问题的关键何在?
袁雪芬: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谈到戏剧危机就强调客观条件。我常常在想梅兰芳、周信芳这些艺术大师,当年进行京剧艺术改革,条件何其艰难。1942年进行越剧改革时,这个剧种被看作是不登大雅之堂,正因为我没有被同化,没有因此而麻木不仁,才有了美好的愿望,誓把腐朽的越剧改为有益于社会的神奇艺术。
所以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尽管客观上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靠主体的能动作用,靠人的主观能动性。越剧要振兴,最关键的是人,而不是物质条件。这其中包括要有艺术修养、有自己的见解、又有强烈使命感的领导,又包括编导音美,尤其是站在舞台中央的中青年演员。然而现在这个主体的状况又如何呢?在越剧界一些人特别是一些主要演员被宠坏了,有的只想突出个人不考虑整体事业;有的目光短浅,要我上台就得张三合作,不与李四合作,不管演出效果如何;另一种是以老大自居,生怕合作者超过自己;还有的过份计较戏的多少,只想人家为自己跑龙套,不愿为人家配戏。所以我要大声疾呼:戏曲是综合艺术,是整体的体现,越剧要振兴,首先是越剧工作者要有一种使命感,要看到个人是渺小的,只有把自己融化到事业中去才有人生价值。今天有许多人都在关心越剧的命运,我们不要走到让人感到不值得一顾的那一天,这才真可悲啊!
题材需开拓
记者:这几年越剧舞台演出剧目贫乏,路子似乎越走越窄。这个问题不解决,恐怕很难有大的起色。
袁雪芬: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受思维习惯和创作定势的影响,几十年来越剧所演的剧目几乎都是悲剧,其他像抒情喜剧、正剧和历史题材的戏都没有很好去开拓。而越剧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段,是完全能够胜任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创作人员在一条道上走惯了。以上海越剧院为例,所拥有的剧目许多仍有加工的余地,不要演一个丢一个。经过一番磨砺,使之变得成熟起来,甚至有可能成为精品。
但是,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任何创新和变革,都要有自己的追求,要有一种境界。去年越剧出现搞“新梁祝”的事,把原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精华去掉了,加进了许多糟粕,这种所谓的创新只会使越剧进入误区。
为越剧立传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正在着手抓的两部越剧专著的情况。
袁雪芬:越剧42年进行改革以后向京剧昆曲和话剧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越剧舞台美术》一书,以《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这四个保留剧目为主,再加上其他一些优秀剧目,共计300幅图例并配上文字说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越剧这50年来的精华留给下一代。《越剧艺术概论》是我经过10多年蕴酿后才着手搞的,这本书打算改变常见的纯理论论述的方式,表现我们的美学追求。